美股投資教學 - OANDA Lab https://www./bvi-ft/lab-education/invest_us_stock/ OANDA安達是一家全球領先的交易平台,提供全球外匯交易、指數交易、黃金交易、大宗商品交易等,還提供豐富的外匯、黃金等市場分析和學習資源,想了解更多OANDA就訪問中文官網或使用MT4交易平台。 Wed, 25 Oct 2023 01:22:32 +0000 zh-TW hourly 1 https://wordpress.org/?v=6.0.2 【美股公司分析】全球通訊晶片巨頭:博通(Broadcom) https://www./bvi-ft/lab-education/invest_us_stock/company-analysis-broadcom Wed, 25 Oct 2023 01:22:32 +0000 https://www./bvi-ft/lab-education/?post_type=invest_us_stock&p=36271 【美股公司分析】全球通訊晶片巨頭:博通(Broadcom)
博通 (Broadcom,股票代碼AVGO) 是全球通訊晶片巨頭,總部位於加州,為有線及無線通訊提供半導體解決方案,產品在家庭、辦公室及行動環境中,提供語音、視訊、資料及多媒體等應用,也是全球最大的WLAN晶片廠商之一,並通過與全球的原始設備製造商 (OEM)、合作夥伴和分銷商建立廣泛的銷售網路來實現收入增長。

博通是由加州大學教授 Henry Samueli 及他的學生 Henry Nicholas III 在 1991 年所創立,起初以開發機上盒的寬頻通訊晶片為主,近年則以 Wi-Fi 晶片等無線網路技術,以及伺服器端網路通訊技術見長。

博通公司歷史上最重要的轉變是在 2015 年,這一年博通接受了 Avago 的併購邀約,成立一家「新博通」來取代二家公司,但股票代號則仍維持 Avago 的股票代號「AVGO」。

而博通當時之所以願意被「以小吃大」的 Avago 併購,主要考量有下列 3 點:
    1. 隨著物聯網對於半導體製程的要求越來越高,成本效益已經不明顯。

    2. 由於成本墊高造成新製程報酬率減少,半導體逐漸走向平台整合,透過擴展矽智財 (IP) 組合,提供客戶完整的解決方案。

    3. 當時的 Avago 與博通產品線剛好互補,Avago 擁有前端 (即設備端) 功率放大器 (PA)、射頻模組相關技術,而博通擁有後端 (伺服器端) 網路通訊技術,剛好可以形成完美的產品互補,強化綜效。
「前端」指的是終端通訊設備,如:手機、平板、電腦等。

「後端」則是指負責連接設備運作的伺服器端,兩邊的通訊技術和產品也因此而有所不同,Avago 的優勢在於前端通訊設備相關技術,而博通在後端設備技術擁有領導地位。

而在博通與 Avago 合併多年後,博通在有線及無線通訊半導體產業中,已經不僅是一流的技術創新者,也是全球領導者,博通的產品涵蓋家庭、辦公室與行動環境等範疇,滿足語音、視訊、資料、多媒體、數位娛樂等應用需求。

在生成式 AI (Generative AI) 的趨勢裡,博通為雲端運算、網路設備、寬頻存取產品、行動裝置等製造商提供多元化的系統單晶片與軟體解決方案,成為未來 AI 趨勢中最不可或缺的公司之一。

一.博通商業模式是什麼?

博通早期的商業模式主要關注在併購上,並著重於半導體業務的垂直整合,而隨著時間的推移,近年博通的商業模式已轉變與高通 (Qualcomm) 類似,都是以矽智財 (IP) 授權為主要業務的公司。

目前博通在事業體的劃分上,主要分為二大事業群:(1) 寬頻與連結、(2) 基礎設施與網路。

(1) 寬頻與連結事業群:

博通的寬頻與連結事業群,主要提供纜線、衛星、IP、OTT 與地面機上盒;DSL 及光纖寬頻接入服務;毫微微蜂巢式基地台,可提高蜂巢式覆蓋及小型基地台低功率無線接入節點,以及適地性技術與觸控面板控制器;集成與分離式 Wi-Fi、藍芽、近場通訊解決方案。

(2) 基礎設施與網路事業群:

博通的基礎設施與網路事業群為服務供應商、資料中心、產業、企業及中小企業市場提供乙太網交換器產品;乙太網銅纜收發器;汽車乙太網路產品;背板與光學前端實體層裝置。 該事業群也提供多核心通訊處理器、知識型處理器、微波數據機及 RF、VoIP 解決方案、以及數位前端處理器、乙太網控制器,及 ASIC 系列解決方案,銷售範圍包括亞洲、澳洲、歐洲、南非、及南韓。

二.博通主要產品線有哪些?

博通的主要產品線,分為半導體方案部門 (Semiconductor Solutions) 與基礎設施軟體部門 (Infrastructure Software)。

截至最新 2Q23財報,博通在半導體方案部門與基礎設施軟體部門的雙引擎增長帶動下,營收來到 87.33 億美元、每股盈餘 (EPS) 報 10.32 美元,幫助博通即使在 2023 年全球經濟放緩下,5 年營收複合年增率 (CAGR) 增長還能高達 12.3%、盈利 5 年營收複合年增率 (CAGR) 高達 29.0%。


圖片來源:OANDA

(註:查詢博通的毛利率、盈利 (EPS)、營收等財報數據,歡迎使用 OADNA 美股財報數據庫:https://www./bvi-ft/lab-education/us-stock/avgo/)

(1) 半導體方案部門 (Semiconductor Solutions), 約佔整體營收 74%

博通半導體方案部門的產品,主要銷售及設計的半導體種類為類比 IC (analog) 及混合信號 IC (mixed-signal semiconductors),混合信號 IC 即為同時具有類比及數位電路之 IC,基於智慧型手機提升效能及縮小體積的需求,此種 IC 類型的應用變得越來越廣泛。

此部門的營收項目與佔總營收的比例,主要為:
網路 (Networking),約佔總營收 27%,此業務是博通最大的營收來源,而網路營收來源又可細分為交換器 (Switching)、路由器 (Routing)、實體層 (Physical Layer)、計算卸載 (Compute Offload) 等。
    ●無線 (Wireless),約佔總營收 21%。
    ●寬頻 (Broadband),約佔總營收 13%。
    ●伺服器 (Server Storage),約佔總營收 10%。
    ●工業 (Industrial),約佔總營收3%。

(2) 基礎設施軟體部門 (Infrastructure Software), 約佔整體營收 26%

博通的基礎設施軟體部門主要來自 2017-2019 年間的三起併購,分別併購 Brocade、CA 與 Symantec,此部門為提供企業應用開發、資訊安全、資料庫管理、工作自動化等服務。

目前博通在此部門主要聚焦於主機軟體 (mainframe software),BizOps 軟體 (BizOps software),網路安全 (Cyber security) 以及光纖通道存儲區域網路管理 (FC SAN management) 等四項業務。

三.博通競爭者有誰?

博通在各領域間有不少的競爭對手,主要競爭對手為高通 (Qualcomm)、輝達 (NVIDIA)、邁威爾科技 (Marvell)、與恩智浦 (NXP Semiconductors)。

博通與高通、邁威爾科技主要是在通訊基頻晶片市場做競爭,而與輝達、恩智浦則是在自駕車領域上作競爭。

博通最大競爭對手當屬高通,而博通曾經在 2017 年主動出價 1,300 億美元打算收購高通,創下全球半導體史上最高收購金額之紀錄。

不過在 2018 年一月 ,美國總統川普 (Donald Trump) 以一紙行政命令讓這個世紀聯姻正式宣告破局,以「國家安全 (National security)」為由叫停了這起全球矚目的收購案。

四.未來的成長曲線 (S curve) 在哪裡?

整體宏觀看,博通近年來持續受惠於全球數位化轉型與 AI 時代的來臨,推升了通訊設備、無線網路傳輸等需求大幅增加,而博通長年就聚焦在通訊傳輸業務上,且博通的產品組合也具有廣泛的 AI 市場應用。

博通的硬體產品方面,將能夠受惠於 AI 通訊需求的增長而拉動,博通的軟體業務,也將受到 AI 雲端應用發展而推升,尤其在併購 CA 及 Symantec 的綜效以及軟硬體垂直整合效益逐漸顯現,預期軟體業務在持續挹注公司營收之餘,整體營業利益率也將隨著軟體業務於營收佔比增加而攀升。

在 AI 時代來臨大舉推升通訊需求的火爆前景下,博通在通訊產業的定位將會更加穩健,同時博通具有優秀的供應鏈管理政策、以及軟、硬體整合提供客戶完整的 AI 解決方案,預計博通的 AI 產品組合將成為未來營收成長的新 S 曲線。

美股CFD投資教學

美股CFD

美股CFD(差價合約)是指以美股為標的的一種衍生金融工具。具有可使用槓桿以小博大,且可多空雙向交易等特點。

OANDA提供最高20倍槓桿、及800多種美股CFD商品,只要開立美股CFD帳戶就可以在MT5和fxTrade平台進行交易,還可以參加限時獎勵活動

另外,還為美股投資者準備了「中文版美股財報分析」「美股教學專欄」「美股財報數據庫」等教學內容和分析工具。

]]>
美股CFD
【美股公司分析】CPU 市場擠下英特爾、AI 市場的第二大競爭者:超微半導體(AMD) https://www./bvi-ft/lab-education/invest_us_stock/company-analysis-amd Fri, 13 Oct 2023 02:40:53 +0000 https://www./bvi-ft/lab-education/?post_type=invest_us_stock&p=36273 【美股公司分析】CPU 市場擠下英特爾、AI 市場的第二大競爭者:超微半導體(AMD)
AMD (Advanced Micro Device) 是研發與生產高效能處理器晶片的大廠,在電競品牌華碩、微星 MSI、宏碁、Predator 等皆可以看到 AMD 晶片的運作,此外,AMD 也是少數可以在 CPU 處理器領域與英特爾 (英特爾) 競爭的廠商。

AMD 創辦人 Jerry Sanders 與英特爾創辦人 Gordon Moore 皆來自同一家半導體公司:Fairchild Semiconductor (仙童半導體),AMD 一開始是擁有晶圓製造廠的中央處理器 (CPU)供應商,為僅次於英特爾以外的 CPI 晶片供應商。

從 2006 年開始,英特爾採用 Tick-Tock 策略,每一次「Tick」代表著更新一次 CPU 晶片製程,在 CPU 效能幾近相同的情況下,縮小晶片面積、減少耗能;而每一次「Tock」代表著在上一次「Tick」的晶片製程的基礎上,更新 CPU 架構,提升效能,一般一次「Tick-Tock」的週期為兩年,「Tick」占一年,「Tock」占一年,此策略常被戲稱「擠牙膏策略」,因為每一代 CPU 效能和前一代的效能相差不大,擁有大量資源的英特爾以此策略一路打壓 AMD 直到 2015 年。

而自 2015 年之後,AMD 透過與台積電的合作,利用台積電晶圓製造領先英特爾的優勢,順利在 CPU 效能上趕上英特爾,同時期英特爾的 14 奈米也因為晶圓製造問題而延後推出,故順利幫助 AMD 成為英特爾以外最大的 x86 架構 CPU 處理器供應商,且在收購 ATI Technologies 以後,成為除了輝達和英特爾以外僅有的獨立 GPU 顯示卡供應商,自此成為一家同時擁有 CPU 中央處理器和 GPU 圖形處理器技術的半導體公司。

最新截至 2023 年 7 月數據,AMD 市值已高達 1,772 億美元,高於英特爾的 1,376 億美元,憑藉著 CPU 市場的市占率擴大,已在市值上擠下英特爾,正式在 CPU 市場上重返榮耀。

AMD 市值
AMD 市值為 1,772 億美元 圖片來源:OANDA

(註:查詢 AMD 市值、ROE、毛利率、盈利 (EPS)、營收等財報數據,可以使用 OADNA 美股財報數據庫:https://www./bvi-ft/lab-education/us-stock/amd/)


英特爾市值
英特爾市值為 1,376 億美元 圖片來源:OANDA

(註:查詢英特爾市值、ROE、毛利率、盈利 (EPS)、營收等財報數據,可以使用 OADNA 美股財報數據庫:https://www./bvi-ft/lab-education/us-stock/INTC/)

一.AMD 商業模式是什麼?

AMD的 商業模式圍繞著半導體產品的設計,包括 CPU、GPU 與 AI 領域的資料中心,AMD 專注於革新、性能和有競爭力的價格,藉由高性價比 (CP 值) 來佔領市場份額。

AMD 營收主要來自於 CPU 處理器、GPU 顯卡和其他相關服務、解決方案的銷售,面向消費者、遊戲玩家和企業顧客,戰略合作夥伴關係和協作有助於 AMD 在競爭激烈的半導體領域取得成功。

AMD 看重經營輕資產的晶片廠,而非大量投資製造的晶片廠,隨著「無廠半導體公司」趨勢興起,AMD 在 2009 年將晶圓代工部門分拆成子公司 GlobalFoundries,並將主要的晶片生產工作外包給台積電,避免自己揹負沉重的晶圓製造資本支出 (CAPEX) 負擔。

AMD 相當看重與戰略性合作夥伴的合作關係,例如與台積電的合作,能夠確保 AMD 的產品和解決方案可以始終在性能和功率方面保持領先,因為台積電為全球首屈一指的晶圓製造商,而借助於台積電的晶圓製造技術和資源,AMD 能夠為旗下產品採用先進的奈米技術,進而使得晶片在效能上能夠與英特爾抗衡。

另外,AMD 為了在批量生產過程中將效能最佳化,AMD 也開發和採用了數百種的自動化專利技術,這些業界獨一無二的功能現在被統稱為自動化精確生產 (APM),這為 AMD 提供了前所未有的生產速度、準確性和彈性。

二.AMD 主要產品線有哪些?

AMD 的主要業務主要分為三大類:CPU、GPU,與資料中心 (Data Center),而 AMD 早已在 CPU、GPU 市場深耕多年,在 CPU 市場上持續搶奪英特爾的市佔率。

在 CPU 市場上,截至 2023 年 6 月,AMD 在 CPU 市場市占率已達 33%,對比 2018 年市占僅只有 13%,持續從競爭對手英特爾手中奪取市占,並且尚未見到成長速度衰退的趨勢。

在 GPU 市場上,由於 NVIDIA 的技術持續領先,故 AMD 在 GPU 顯卡市場上只能透過定價較低的價格策略,吸引遊戲玩家買進,但 GPU 市場最大龍頭仍舊以 NVIDIA 為首。

而近 2 年來,由於機器學習、邊緣計算、生成式 AI 等人工智慧技術的高速發展,AMD 最大的增長亮點已是資料中心。

(1) AMD CPU 產品:

在 PC 市場上,中央處理器 CPU 只有 2 間廠商在做競爭,一是以 x86 架構起家的英特爾,另一家就是 x86、ARM 架構皆有的 AMD。

自 2017 年 AMD 推出 Ryzen 處理器迄今,AMD 於 CPU 市場上一路急起直追,市佔爬升截至 2023 年已搶佔達 33% 以上,這主要是因為 AMD 透過與台積電的晶圓製造合作,能夠順利生產晶片,對比英特爾因為自家的晶圓製造部門良率持續輸給台積電,導致 CPU 迭代的進度持續推遲,這使得 AMD 的 CPU 晶片效能大大趕上英特爾。

而在 CPU 價格方面,AMD 的晶片價格在同層級的效能上,亦是比英特爾更為便宜,這是由於 AMD 採用的小晶片設計成本低了 40%,這令英特爾很難於成本上與 AMD 競爭。

AMD 之所以能如此追擊,是因為Intel多年來一直在堅持原生多核心設計 (Monolithic),此種設計效能是最好的,但是隨著核心的增加,越來越複雜,成本也會越高,而 AMD 則是很早即用上了多晶片、小晶片技術,製造方式靈活,成本更低。

AMD 於 2022 年最新推出新一代大改版的 Ryzen 7000 系列桌上型 CPU 處理器,採用新的 Zen 4 架構,並繼續與台積電合作,首次以 5 奈米製程生產,具體規格包括 IPC 提升 13%、時脈提升 57%,單執行緒亦有 29% 的升級。

此外,在遊戲表現中,Ryzen 7000 相比 Ryzen 5000 系列,在相同的效能下亦可省下 62% 的能耗,或是反過來在相同能耗下帶來 49% 的效能升級,相當驚人;其頂規版「7950X」,亦只開出 699 美元定價,還比 2020 年的 Ryzen 5950X 低上 100 美元。

AMD 也不忘與勁敵 Intel 目前的產品對比,指出 Ryzen 7000 系列相比 Intel 第 12 代 Alder Lake 處理器,在遊戲上約有 5% 的效能升級。AMD 也將其此次最入門的 Ryzen 7600X,與 Intel 最高規的 Core i9-12900K 進行遊戲實測對比,結果 Ryzen 7600X 繳出平均幀率 449fps 的表現,整體較 Intel 高出 11%。

(2) AMD GPU 產品:

AMD 憑著出色的效能及效率,在 CPU 市場穩定地提升市占,持續從最大競爭對手英特爾手中搶奪市佔率,但在 GPU戰場上,AMD 不論在技術、效率、市占率上等,依然落後給 NVIDIA,但 GPU 產品仍是相當有發展潛力,且在 PC 市場上也開始有不少的遊戲玩家,願意開始採用 AMD 的 GPU。

確實,自 AMD 推出具備 RDNA 2 架構的 Radeon 6000 系列 GPU 之後,雖在效能上還不能完全追上 NVIDIA 的 RTX 30 系列 GPU,但比起在上一代看不到 NVIDIA 車尾燈的狀況已經大幅改善,且 AMD 憑著較低的遊戲顯卡 GPU 販售價格,以及之前顯卡大缺貨的推波助瀾下,正在 GPU 市場上漸漸打開能見度。

NVIDIA 雖稱霸遊戲顯卡市場多時,但定價策略一直被玩家所詬病,資深 PC 消費者、遊戲玩家,常常以「貴得離譜」形容 NVIDIA 旗艦 GPU 產品,並指出過去幾年 NVIDIA 的 GPU 價格以指數級速度暴漲,每代間漲幅通常高達 200 美元,某些甚至近 500 美元。

而 NVIDIA 高昂的定價策略,給予了AMD 施展拳腳的空間,如同幾年前 AMD 以更高 CP 值的 CPU 產品,撼動英特爾在 CPU 市場的王者地位,AMD 正一樣在 GPU 市場上依樣畫葫蘆。

消費者選擇以 AMD 的 RX 6900XT 或 RX 6950 XT 來取代 NVIDIA 的 RTX 3090,兩者雖性能相仿,但前者價格約便宜後者 500 美元,效能雖然較低一些,但由於定價便宜許多,故在遊戲 GPU 市場上,NVIDIA 昂貴的定價策略正是遊戲玩家需要 AMD 和 Intel 的原因。

(3) AMD 資料中心:

近年來由於 AI 領域的進入革命性時代,AMD 長年也在投入資料中心領域擴大資本支出 (CAPEX) 進行創新,AMD 旗下產品已被廣泛應用於雲端平台、超級電腦、AI、5G 通訊與各類設備,更與產業鏈中不同領域的業者啟動跨域合作。

AMD 在資料中心領域向來有絕佳的執行力,過去幾年推出的 Rome、Milan 等 EPYC 系列處理器,無論在效能或功耗效率層面都居市場領先地位,連同 2020 年陸續問世的 Instinct MI 系列加速器,更為各大超級電腦帶來高速運算效能,在 Top500 及 Green500 全球超級電腦排行榜中,AMD 產品分別在前十名中拿下五個和八個席位,Meta、Google、AWS、微軟等大型科技公司也已紛紛導入 EPYC 系列處理器強化資料中心效能。

除了大型科技業者之外,多數企業也選用 EPYC 系列做為資料中心處理器,AMD 的企業用戶每年以倍數成長,此趨勢背後的原因在於 AMD 各代產品推出後,其效能與功耗表現都遠勝競爭對手,再加上軟體層面的強力支援,進一步擴大了產品的應用範疇,因此市佔率才會以驚人速度成長。

AMD 在雲端平台、高速運算與企業用戶等三大領域均有優異表現,業者可透過AMD強大的處理器,將虛擬機 (VM) 的密度提升 1.6 倍,並降低 30% 的總體持有成本,在 HPC 高效能運算平台上,則可大幅縮短模擬運算的時程,並降低資源的使用量,有助於各種學術研究與企業的大數據運算工作。

在 AI方面,AMD 已於 2023 年最新推出雲端原生處理器 AMD EPYC 97X4 (Bergamo),Bergamo) 擁有最高 128 個 Zen 4c 核心,採用台積電 5 奈米製程,內含 820 億個電晶體,透過新的 Zen 4c 核心架構,相比標準的 Zen 4 小了 35%,並且已開始向雲端客戶出貨。

而面對大型語言模型 (LLM) 驅動的 AI 市場隱藏的巨大市場機會,使整體潛在市場預期在 2027 年將成長到 1500 億美元,目前 AMD Instinct GPU 已經為世界上最快的超級電腦提供運算力,在全球最快的超級電腦 500 強名單中,有 121 個採用 AMD 的資料中心 CPU 晶片。

在純 GPU 的 AI 資料中心市場,AMD 也發表了對標 NVIDIA H100 的產品 MI300,能針對 LLM 進行優化,MI300 提供的 HBM 密度是 NVIDIA H100 的 2.4 倍,HBM 頻寬是 H100 的 1.6 倍,這代表 AMD 可以運行比 NVIDIA 晶片更大的模型,MI300X 擁有 1530 億個電晶體,具有 12 個 5 奈米小晶片,並高達 192GB HBM3 記憶體。

三.AMD 競爭者有誰?

AMD 的最大競爭者為英特爾與 NVIDIA,分別在 CPU、GPU、資料中心三大領域作競爭,AMD 是以 CPU 處理器作為主要產品線,現在已橫跨 CPU、GPU、資料中心三大市場。

AMD 最大的競爭對手是英特爾,相較於英特爾以「垂直整合」方式來製造晶片,AMD 僅負責設計 IC 晶片,並外包給台積電作晶圓代工製造,運用台積電生產能力打造出高效能的晶片,近年來持續在 CPU 市場上攻城掠地,搶奪英特爾的 PC CPU 市占率。

而在獨立 GPU 顯卡市場方面,NVIDIA 持續擁有強大的護城河,AMD 目前也仍在努力緊追其後,據市場研究公司 Jon Peddie Research 報告的數據顯示,在獨立 GPU 顯卡市場上中,NVIDIA 市占率仍高達 81%,AMD 則拿下剩餘的 19%;而在純 GPU 的 AI 資料中心市占率中,NVIDIA 市佔率更是至少達到 90% 以上。

四.AMD未來的成長曲線 (S curve) 在哪裡?

目前,NVIDIA 的 A100 和 H100 是 AI 資料中心最暢銷的產品,兩者都是專為人工智慧和機器學習應用而設計的高端 GPU,且是全球市場上最強大的 GPU,被許多世界領先的公司所使用,NVIDIA 附帶的軟體套件 CUDA 更是進一步增強了 A100 與 H100 的效能,但 AMD 在 AI 資料中心上,也是不落人後,2023 年最新發表的旗艦產品 MI300,就是劍指 H100 而來,但 MI300 預計要在 2023 年底左右才能量產。

據 AI 大型語言模型商 MosaicM L研究發現,在大型語言模型的基準測試中,MI250 的性能已達到 A100 的 80%,這主要得益於 AMD 在 2022 年底發布的 ROCMs 軟體更新,以及 Meta Platforms 於 2023 年 3 月發布的新版開源軟體 PyTorch 提供的開發支持,這使得 AMD 的 MI250 與後續的 MI300 晶片能夠享受到更好的軟體支持,更容易用於流行的 AI 人工智慧模型訓練工作。

一如 MosaicML 的技術長唐翰林所指出的,軟體是目前大多數 AI 語言模型發展面臨的最大障礙,但隨著軟體工具的不斷改進,AMD 可以在新的 MI300 GPU 上提供更好的效能,通過這些改進,MI250 的性能預計很快就會與 A100 持平,而 MI300 也有望與 H100 一較高下,AMD 在 AI 資料中心的增長潛力,正是未來最重要的 S 增長曲線。

美股CFD投資教學

美股CFD

美股CFD(差價合約)是指以美股為標的的一種衍生金融工具。具有可使用槓桿以小博大,且可多空雙向交易等特點。

OANDA提供最高20倍槓桿、及800多種美股CFD商品,只要開立美股CFD帳戶就可以在MT5和fxTrade平台進行交易,還可以參加限時獎勵活動

另外,還為美股投資者準備了「中文版美股財報分析」「美股教學專欄」「美股財報數據庫」等教學內容和分析工具。

]]>
AMD 市值 英特爾市值 美股CFD
【美股公司分析】全球最大社群平台龍頭:META https://www./bvi-ft/lab-education/invest_us_stock/company-analysis_meta Wed, 20 Sep 2023 09:12:11 +0000 https://www./bvi-ft/lab-education/?post_type=invest_us_stock&p=35861 【美股公司分析】全球最大社群平台龍頭:META
Facebook臉書(簡稱FB,現改名為 Meta) 是源於美國的社交網路服務及社會化媒體網站,總部位於美國加州,META 獨特之處在於創建了強大的虛擬線上社群,並透過 Facebook 平台上的功能來強化人與人之間的連結能力,穩居全球社群媒體霸主的寶座。

Facebook(臉書) 最初名為「the facebook」,是由 Mark Zuckerberg 於 2004 年 2 月在哈佛宿舍與同學 Eduardo Saverin、Dustin Moskovitz、Andrew McCollum 和 Chris Hughes 一起創立,而初始資金來自聯合創始人 Saverin,他為此花費了 15,000 美元的費用。

這次推出即取得了成功,並很快得到了 PayPal 聯合創辦人 Peter Thiel 的關注,隨後立刻於 2004 年 9 月投資了 50 萬美元,這筆錢使 Zuckerberg 和 Moskovitz 從哈佛大學退學,並全職經營 Facebook 公司。

Facebook 已於 2021 年改名為 Meta,主要是希望甩掉問世以來就牢牢被貼在身上的社群媒體標籤,轉向開拓元宇宙市場,為此,Facebook 為了改變世界對 Facebook 的刻板印象,故於 2021年 10 月 28 日 Facebook 正式宣布更名為 Meta。

截止 2022 年,Facebook 平台日活躍用戶 (Daily active User, DAU) 達 20.37 億人,月活躍用戶 (Monthly active User, MAU) 29.89 億人,雖然面對著新興社群媒體平台如 Twitter, Tiktok, Pinterest 等的競爭,但 Facebook 仍是全球最廣泛、最多人使用的社群媒體平台。

一、META商業模式是什麼?

META 旗下共有幾款產品,包括Facebook,Instagram (圖文分享平台),Messenger (即時聊天),WhatsApp (即時聊天,與 Messenger 定位不同,用戶群有差異),Facebook Reality Labs (VR 相關產品)等,其中 Instagram,WhatsApp 都是通過巨額收購加入到 Facebook,而 Facebook Reality Labs 則是收購 Oculus VR 轉變而來。

從地區來看營收比例劃分,截至 2023 年第一季財報,美國與加拿大占比為 40.0%,歐洲 25.5%,亞太地區 23.6%,其它地區為 11.0%,當然亞太地區是沒有中國的,因為中國無法使用 Facebook。

META 的商業模式相當淺顯易懂,主要就是數位廣告收入,META 透過旗下的 Facebook 網站或者 APP 向使用者展示廣告,然後向投放廣告的廣告主收取廣告費用,截至 2023 年第一季最新財報,Facebook 廣告營收佔比高達 98% 左右。

META 在廣告市場的主要競爭對手有 Google,Tencent,Snap,Twitter,ByteDance,Microsoft 和 Amazon 等,但若只看北美廣告市場與歐洲市場,事實上幾乎就是 Facebook 與 Google 瓜分了全部份額。

二、META產品線有哪些?

META 產品共有:Facebook、Instagram、WhatsApp、Reality Labs,還有最新於 2023 年發表的 Threads。

1.Facebook:

Facebook 目前仍是全球使用率最高的社群平台,使用者佔全球 25% 的人口。2016 年 Facebook 曾指出傳統的六度分隔理論 (Six Degrees of Separation) 已降至 3.57 人,意思為六度分隔理論為「全世界任意 2 個人可由 6 個不同的人連結在一起」,但透過 Facebook 平台的連結,「全世界任意 2 個人僅需要 3.57 個不同的人即可連結在一起」。

而 Facebook 達到 3.57 人這個目標,Facebook 經營的基礎不能脫開兩件事,就是「使用者」和「互動」,因為如果沒有使用者,社群就不會存在;而這中間沒有互動,就無法產生人與人之間的連結,所以 Facebook 在增加使用者和提升互動上,做出了 2 大產品策略:

(1) 使用者的鞏固

實名制:由於假帳號與幽靈帳號數量過多,2014 年 10 月開始施行實名制,以確認真實用戶的活躍度。

功能仿效與擴增:2013 年增加 #hashtag 功能與直播功能,並新增除了讚之外的大心、哈、哇、嗚、怒五種情緒反應的 emoji 按鈕。

(2) 提升互動

演算法:Facebook 官方統計每個用戶約加入 200 個粉絲專頁,而 84% 為對發文無反應的殭屍粉,故 2012 年開始針對這些發文無反應的殭屍粉,降低粉絲專頁觸及率至 10%、2017 年降至 3%、2019 年降到 2% 以下。

減少無意義互動:有引導式或活動抽獎等強迫產生的動作,會被視為無意義互動並降低觸及率 (包含要求按讚、分享、留言 +1 等方式)。

提升社團曝光:2019 年將提高所有加入者都可發文的社團曝光量,取代只有官方能發文的粉絲專頁模式,以增加有意義的內容發佈和互動方式。

2. Instagram:

Instagram 是 Facebook 於 2012 年收購而來,用以擴張 Facebook 新功能和增加使用者新鮮度 (包含 2012 年收購 Instagram、Face.com 人臉辨識,2014 年收購 WhatsAPP、Oculus VR 等) 。

Facebook 和 Instagram 的不同之處在於:Facebook 著重於為用戶提供較有資訊性並多元的內容,而 Instagram 的核心在於發照片,也就是「捕捉生活的瞬間」,一般用戶打開 Instagram 是為了 Engage (互動),而不是尋找資訊性內容。

3. WhatsApp:

WhatsApp 是一款專注在通訊上的通訊軟體,並非是 Facebook、Instagram 這類社群媒體平台,WhatsApp 同時能夠支援 iOS 系統與 Android 系統,而在使用者規模上,全球已有超過 20 億人在 180 多個國家使用 WhatsApp。 。

4. Reality Labs:

Reality Labs 是 Meta 針對硬體設備和元宇宙戰略核心,也是極力投資的部門,是從 Oculus 研究部門 Oculus Research 發展而來,現在新增 AR、智能眼鏡、Portal 視訊通話裝置和企業解決方案等業務。

5. Threads:

Threads 是由 Instagram 團隊打造的全新社群平台,以獨立 App 讓大家以文字溝通與互動,Threads 內容特色與大家熟悉的Instagram 具有相當大的區別,Instagram 是以相片和影片為主,Threads 則是以文字為主,且可以直接分享網址導流。

但如同使用 Instagram 一樣,使用者可以在 Threads 上追蹤擁有共同興趣的創作者及好友並與其互動,也可直接追蹤已在 Instagram 上追蹤的帳號,Threads 未來也將支援開放的社群網路傳輸協定,以去中心化為精神,讓社群互動跨越平台間的限制。

三、META 競爭者有誰?

META 的競爭對手主要分為 3 類,第一類競爭對手是同與 META 主要經營社群媒體平台,第二類競爭對手則是在廣告市場上與 META 作競爭,第三類競爭對手則是在通訊軟體之上。

社交媒體平台:Meta 社交媒體平台的競爭對手

    ●Twitter:流行的微博和社交網絡平台。
    ●Snapchat:多媒體消息應用程序。
    ●TikTok: 社交媒體 平台 用於創建和分享短視頻。

數位廣告:Meta數位廣告市場的競爭對手

    ●Google Ads:Google 的在線廣告平台。
    ●亞馬遜廣告:亞馬遜的廣告平台。
    ●推特廣告:Twitter 的廣告平台。
    ●Snapchat 廣告:Snapchat 的廣告平台。

通訊軟體:Meta 通訊軟體的競爭對手

    ●WhatsApp:具有語音和視頻通話功能的通訊軟體。
    ●Telegram:新興即時通訊的應用軟體。
    ●中國微信::多功能消息傳遞、社群媒體和移動支付應用程序。
雖然 META 競爭者眾多,但是在北美數位廣告市場中,事實上只有 Google 能夠與META 抗衡,北美數位廣告市場市佔率幾乎是由 Google 和 META 所瓜分。

而以財務指標股東權益報酬率 (ROE) 觀察,META 截至 2023 年第一季財報的 ROE 高達 18.6%,反映公司利用資產淨值產生獲利的能力相當優異。

 META 截至 2023 年第一季財報 ROE
META 截至 2023 年第一季財報 ROE 高達 18.6% 圖片來源:OANDA

(註:查詢 META 毛利率、盈利 (EPS)、營收等財報數據,可以使用 OADNA 美股財報數據庫:https://www./bvi-ft/lab-education/us-stock/meta/)

四、META未來的成長曲線 (S curve) 在哪裡?

隨著網路紅利被挖掘殆盡,META 想要繼續成長、發展,則必須拓展新的盈利管道,尋找第二成長曲線,而 Facebook 改名至 META,就是要證明公司將要進行轉型、進軍元宇宙的決心。

元宇宙已被視為 META 視為下一個成長曲線,在 Mark Zuckerberg的規畫中,META 成長為元宇宙公司至少需要五年時間,且可能要歷經幾個發展階段,第一個階段就是硬體設備,META 在元宇宙硬體方面的部署,可以追溯至 2014 年,META 收購了 Oculus,這是一家致力於研發虛擬實境設備的公司。

至 2019 年,OculusVR 平臺上內容總銷售額已超過 1 億美元,其中2,000萬美元來自Quest 生態平臺,而 2020 年,Oculus發布售價為299美元的Oculus Quest 2,持續朝著消費者市場進攻。

META 旗下的 Oculus 在 VR 設備市場的市占率已遠超其他公司,據市場調查公司Counterpoint Research發布的「2021第一季全球VR設備品牌市占率」排行榜,Oculus VR以 75% 的絕對優勢名列第一,遠超第二名的大朋VR (6%) 和第三名的 Sony VR (5%)。

由於元宇宙的建構需仰賴硬體加軟體來共同組成,而硬體設備是建構元宇宙的基礎,決定了使用者數量,而內容則是吸引用戶參與的關鍵。

在內容層面,META 規劃了兩個要點,分別是 VR 遊戲與社群體驗,其中,META 將把已經發展得比較成熟的VR遊戲放在第一位,預計在未來很長一段時間,VR遊戲都將在 META 的業務體系中占據重要位置。

而為了填補遊戲內容的空白,META 正採用投資收購的方式,引進更多新內容,如 2019 年 META 收購 VR 遊戲《節奏光劍》開發商Beat Games,根據2019年索尼公布的10月PSN (PlayStation Network) 美服銷量榜,《節奏光劍》在PSVR銷量榜單中居首位;同年,META 繼續收購雲端遊戲公司PlayGiga,此次收購擴大了其在全球範圍內VR遊戲產業的影響力。

2020年,META 繼續在遊戲上加碼押注,收購了美國影像遊戲開發公司Sanzaru Games,與美國電子遊戲開發商Ready At Dawn,此次收購使得 META 在構建VR遊戲生態體系方面獲得更大的助力。

2021年,META 再次出手收購遊戲《Onward》開發商DownpourInteractive,和大逃殺遊戲《Population:One》開發商BigBox,進一步拓展在VR遊戲領域的部署。

META 也在社交體驗方面做了很多嘗試,例如以 Facebook 社群平台來拓展娛樂內容,例如利用 Facebook 平台的新聞版塊支援使用者透過 VR 來觀看3D全景影像,此外,2021 年 8 月,META 也已推出遠端辦公應用軟體Horizon,支援使用者借助 VR 設備召開虛擬實境會議。

META 正在元宇宙內容方面做了很多努力,雖然目前僅憑遊戲與社交,尚無法打造一個完整的元宇宙生態體系,但相信更名只是一個開始,隨著蘋果也已於 2023 年加入了元宇宙的戰局,這將幫助消費者更容易理解與接納元宇宙產品,而 META 在元宇宙領域中又領先蘋果了蘋果長達 9 年的時間,相信一旦元宇宙的商機開啟,那麼元宇宙就將會成為 META 最大的 S 曲線增長引擎。

美股CFD投資教學

美股CFD

美股CFD(差價合約)是指以美股為標的的一種衍生金融工具。具有可使用槓桿以小博大,且可多空雙向交易等特點。

OANDA提供最高20倍槓桿、及800多種美股CFD商品,只要開立美股CFD帳戶就可以在MT5和fxTrade平台進行交易,還可以參加限時獎勵活動

另外,還為美股投資者準備了「中文版美股財報分析」「美股教學專欄」「美股財報數據庫」等教學內容和分析工具。

]]>
META 截至 2023 年第一季財報 ROE 美股CFD
【美股公司分析】全球最強 AI 之王:輝達(NVIDIA) https://www./bvi-ft/lab-education/invest_us_stock/company-analysis_nvidia Tue, 19 Sep 2023 13:22:34 +0000 https://www./bvi-ft/lab-education/?post_type=invest_us_stock&p=35874 【美股公司分析】全球最強 AI 之王:NVIDIA(輝達)
NVIDIA 創立於 1993 年 1 月,是一家以設計和銷售圖形處理器為主的無廠半導體公司 (fabless company),於 1999 年發明了 GPU,不只刺激了 PC 遊戲市場的成長,也重新定義了電腦繪圖,並為平行運算掀起革命,CUDA 創新基礎架構於 2006 年提出,利於程式開發人員基於此以平行處理能力來因應最為複雜的運算挑戰,而在近年來,GPU 在生成式 AI (Generative AI)、機器學習 (Machine Learning) 更推動了新一代運算技術,幫助現代 AI 人工智慧的發展,GPU 正成為電腦,機器人和自動駕駛的大腦,能夠察覺並了解周遭世界。

NVIDIA 旗下最出名的產品有:專為遊戲開發的 GeForce 系列,給設計師用於電腦輔助設計、視頻編輯、特效等專業用途的 Quadro,以及提供伺服器和高效運算的 A100、H100 系列晶片。

1.NVIDIA 商業模式是什麼?

在 2016 年 4 月的 NVIDIA 投資者關係大會中,黃仁勳指出,公司高速發展背後,主要得益於兩大商業模式的驅動:「平台和生態系」、「槓桿作用和規模效應」。

首先以「平台和生態系」來看,一個運算平台要在新的市場取得成功,需要大量應用程式進駐,而這些應用程式又來自全球眾多開發者,故如何吸引將這些開發者吸引到自己的平台上來,就是最根本、也是最重要的核心,而如何吸引開發者,答案也很簡單,那就是增加附加價值、簡單好用、覆蓋面廣。

以 NVIDIA 最早開始的遊戲業務作為例子, NVIDIA 首先向遊戲開發商們開放 GameWorks SDK,方便開發者們能夠便利地獲取 GPU 性能,以此實現簡單易用;其次, NVIDIA 通過合作的 GPU 經銷商向遊戲玩家們販賣 GeForce GPU,從而實現覆蓋面廣。

而遊戲開發者基於 GameWorks SDK 架構製作遊戲,且 GameWorks SDK 架構本就與 GeForce GPU 高度相容,幫助遊戲畫質、幀數大幅提升,刺激玩家對於遊戲的喜愛度增加,帶動大量遊戲開發商更願意使用 GameWorks 來開發更好的遊戲,如此通過「平台和生態系」, NVIDIA 將遊戲玩家和開發者都聚集在 GeForce GPU 和遊戲業務的閉環之內。

同理,這一模式也被複製到 NVIDIA 新興的自動駕駛、數據中心以及專業視覺化領域,不過,由於新興的新技術成本高昂,而新興的市場規模又不足以撐起高額的前置成本,故 NVIDIA 一方面需要讓用戶買得起新技術,一方面又要讓自己有錢賺,於是只能控制成本,這就涉及到 NVIDIA 的第二大商業模式:槓桿和規模效應。

NVIDIA 所謂的「槓桿和規模效應」商業模式,就是將單個架構應用到多個市場,形成規模效應和針對各個市場的生態系統,比如 GeForce 主打遊戲,Quadro 主打辦公,Iray 主打 VR,DRIVE 主打自動駕駛,A100、H100 主打數據中心,這些產品都是基於同一個 GPU 架構,同時形成了幾大市場生態系。

此外,專利授權也是高科技公司獲取研發回報、實現營收的重要手段。 NVIDIA 曾分別在 2004 年和 2011 年和英特爾簽署專利許可協議,並在協議年限內每年獲得數億美元穩定收入,毛利率接近 100%,不過,知識產權貨幣化也涉及到法律訴訟費、時間成本等眾多不確定因素,同時還影響著與同行業競爭對手和合作夥伴間的利益博弈,因此風險較高。

2.NVIDIA 主要產品線有哪些?

自創立至今,NVIDIA 曾推出過包括 GPU、CPU、主機板晶片組等多種類型的晶片產品,但主機板晶片組業務由於和英特爾的糾葛,所以已經在 2009 年徹底停產,如今, NVIDIA 的晶片產品包括兩大類別:GeForce 系列遊戲 GPU、Arm 架構 CPU、人工智慧 AI 處理器。

(1) GeForce 系列遊戲 GPU:

NVIDIA 旗下的 GeForce RTX 系列 GPU,為玩家和創作者提供更快速的體驗,GeForce RTX 系列 GPU 顯示卡採用了超高效率的 NVIDIA Ada Lovelace 架構,可大幅提升效能與人工智慧繪圖技術,並透過光線追蹤和超高 FPS 遊戲取得最低延遲,體驗栩栩如生的虛擬世界。探索革命性的全新創作方式和前所未有的工作流程加速功能。

NVIDIA 第一款 GeForce 產品是為了高階遊戲市場所設計開發,而 GeForce 發展至今,GPU 產品線已經遍佈低階、中階到高階都有,GeForce 的競爭對手是 AMD 的 Radeon 系列 GPU 顯示卡,而 NVIDIA 亦擁有定位於專業圖形處理領域的 Quadro 系列,多數產品使用 與GeForce 相同的核心。

截至 2023 年最新,NVIDIA GeForce 系列 GPU 處理器已發展至 RTX 40 系列,GeForce RTX 40 系列顯示卡採用全新、超高效率的 NVIDIA Ada Lovelace、第三代 RTX 架構,讓玩家和創作者都能獲得超快的速度與效能,人工智慧繪圖技術提供玩家更身歷其境的遊戲體驗,以及最快速的內容創作工作流程,RTX 40 系列比起前一代,能提升遊戲的效能達 2 倍,且開發人員可運用 DLSS 3 和全新的 Ada 創新技術,將完全光線追蹤的遊戲效能提升達 4 倍,在創作應用程式中,GeForce RTX 40 系列顯示卡在 3D 渲染、影片匯出速度和人工智慧工具效能方面可提供高達 2 倍的效能。

(2) Arm 架構 CPU:

NVIDIA 最新、也是第一款基於 ARM 架構的 CPU 處理器已於 2021 年發表,這款劃時代的 CPU 名為「Grace」,這是為了向1950年代首創電腦程式設計的電腦科學家 Grace Murray Hopper 致敬,而 Grace 也是目前 NVIDIA 唯一支援 NVLlink 傳輸介面的 CPU,更重要的是,Grace 搭載 GeForce RTX 系列 GPU 顯示卡,能夠讓圖像運作更為順暢。

NVIDIA 官方數據顯示,Grace 晶片運算效能較目前效能最快的超級伺服器還要快上 10 倍,可滿足自然語言運算、推薦系統、及 AI 超級運算等先進應用程式的運算需求,同時 Grace CPU 可整合節能的 Arm CPU 核心架構和低功率記憶體次系統,達到高效且節能的設計。

目前包括瑞士國家超級運算中心 (CSCS)、美國能源部旗下洛斯阿拉莫斯國家實驗室 (Los Alamos National Laboratory),將率先交由慧與科技 (HPE) 打造,並導入 NVIDIA Grace CPU 的超級電腦 ALPS,成為全世界效能最快的超級伺服器。

(3) AI GPU 處理器:

由於 GPU 具有平行運算的特性,故可以在同時間內處理極大量的資料運算,而也是因為這樣的特性,令 NVIDIA 的 GPU 處理器更容易發展成為人工智慧 AI 專用處理器,這也造就了 NVIDIA 成為 AI 之王。

NVIDIA 最新一代的人工智慧專用 AI 處理器,就是 H100,H 100 提供機密運算支援,能夠安全進行端對端、多租用戶使用,是雲端服務供應商 (CSP) 環境的理想選擇,並使用多執行個體 GPU 的 H100 能夠讓基礎架構管理員標準化 GPU 加速基礎架構,同時具備更大彈性佈建更細緻的 GPU 資源,安全地提供開發人員合適的加速運算功能,並最佳化所有 GPU 資源使用。

在規格上,NVIDIA H100 封裝了 800 億個電晶體,是全球最大且效能最強大的加速器,具突破性的功能,例如革命性的 Transformer Engine 及具高度擴展性的 NVLink 互連技術,可用於推動極大規模的 AI 語言模型、深度推薦系統、基因組學和複雜的數位孿生等領域的發展。

3.NVIDIA 競爭者有誰?

NVIDIA 在 CPU、GPU 兩個市場皆有競爭對手與之競爭,競爭對手即為 AMD 與英特爾,NVIDIA 在 CPU 市場仍舊勢微,因 NVIDIA 於 2021 年才發表第一款基於 ARM 架構處理器 Grace,且 Grace 還需等待至 2023 年才能量產,故 CPU 本就不是 NVIDIA 強項。

NVIDIA 最強產品是 GPU,而這也是當前 AI 市場的兵家必爭之地,NVIDIA 在 GPU 市場挾著硬體效能強勁、CUDA 軟體優勢,已形成了強大的生態系統,以 AI 應用的資料中心 GPU 市占率來看,NVIDIA 市佔率高達 95 % 以上,AMD 與英特爾合計則僅約 5%,可以說在 GPU 的 AI 領域中,NVIDIA 幾乎沒有競爭對手。

以毛利率來看,在 NVIDIA、AMD、英特爾這三間晶片大廠中,NVIDIA 整體毛利率亦是高於 AMD 與英特爾,截至最新 2022 年報 (NVDA 為會計年度 2023 年報),NVDA 毛利率高達 56.9%,遠遠勝過 AMD 的 44.9%、與英特爾的 42.6%。

NVDA FY2023 財年毛利率

NVDA FY2023 財年毛利率 圖片來源:OANDA

AMD 2022 年毛利率

AMD 2022 年毛利率 圖片來源:OANDA

INTC 2022 財年毛利率

INTC 2022 財年毛利率 圖片來源:OANDA

(註:查詢 NVDA 市值、ROE、毛利率、盈利 (EPS)、營收等財報數據,可以使用 OADNA 美股財報數據庫:https://www./bvi-ft/lab-education/us-stock/nvda/)

4.NVIDIA 未來成長曲線 (S curve) 在哪裡?

NVIDIA 以遊戲用 GPU 繪圖晶片起家,後來因傳統的遊戲顯卡市場面臨成長瓶頸,故 NVIDIA 將業務觸角伸向應用於自駕車、機器人與雲端運算的 AI 晶片,而在 AI 高效運算的晶片領域,NVIDIA GPU 市占率高達 95% 至 100%,可以說完全沒有競爭對手可以匹敵。

NVIDIA 最新推出的 AI 伺服器晶片效能卓越,是目前世界上最強大的 GPU,H100 採用台積電 4 奈米製程,並配備了 800 億個電晶體,H100 具有 80 個張量核心,每個核心可以執行 128 個浮點運算,H100 還配備了 48GB 的 HBM3 記憶體,每秒可提供 3 TB 的記憶體頻寬。H100 的性能非常強大,可以用於加速各種工作負載,包括深度學習、機器學習、高性能計算和人工智慧。H100 是資料中心的理想選擇,可以幫助企業加速 AI 和機器學習工作。

更重要的是,目前市面上的 AI 模型,幾乎都是用 NVIDIA 的 CUDA 軟體平台開發,因 CUDA 僅支援 NVIDIA GPU,而透過 CUDA 軟體,NVIDIA GPU 訓練神經網路等高算力模型的難度將大大降低,幫助 NVIDIA GPU 的應用從 3D 遊戲和圖像處理拓展到科學計算、大數據處理、機器學習等領域,NVIDIA 藉由軟、硬體形成完整的生態系,成為該公司在 AI 領域的「最強護城河」,是其他競爭對手難以複製的優勢。

據 NVIDIA 估計,AI 晶片的整體潛在市場 (Total addressable market,TAM) 規模上看 6,000 億美元,其中軟、硬體各占 3,000 億美元,而 NVIDIA 擁有當代最強的 GPU 晶片 H100,再加上能幫助加速運算的 CUDA 軟體,故 AI 晶片市場,正是 NVIDIA 的下一個 S 曲線成長風口。

美股CFD投資教學

美股CFD

美股CFD(差價合約)是指以美股為標的的一種衍生金融工具。具有可使用槓桿以小博大,且可多空雙向交易等特點。

OANDA提供最高20倍槓桿、及800多種美股CFD商品,只要開立美股CFD帳戶就可以在MT5和fxTrade平台進行交易,還可以參加限時獎勵活動

另外,還為美股投資者準備了「中文版美股財報分析」「美股教學專欄」「美股財報數據庫」等教學內容和分析工具。

]]>
NVDA FY2023 財年毛利率 AMD 2022 年毛利率 INTC 2022 財年毛利率 美股CFD
【美股公司分析】 生成式AI浪潮領跑者:微軟(Microsoft) https://www./bvi-ft/lab-education/invest_us_stock/company-analysis_msft Mon, 18 Sep 2023 13:40:54 +0000 https://www./bvi-ft/lab-education/?post_type=invest_us_stock&p=35898 【美股公司分析】 生成式AI浪潮領跑者:微軟(Microsoft)
微軟公司總部位於美國華盛頓州 Redmond,在全世界超過 190 個國家和地區設有分公司或是分支機構,擁有超過 125,000 名員工,微軟成立於 1975 年,由比爾蓋茲 (Bill Gates) 和保羅艾倫 (Paul Allen) 所創立,目前已經接力到第三代 CEO 納德拉 (Satya Nadella)。

自 1975 年創立至今,微軟已成為一家跨國型的電腦科技公司,致力研發製作出電腦軟體相關的服務為主,並透過授權的方式在全球拓展業務,著名的軟體就是 Windows 作業系統以及 Office 365 辦公軟體,微軟在蘋果還沒重新崛起的之前,幾乎壟斷了整個 PC 電腦應用的軟體需求,成為世界最大的軟體供應商,稱霸了 PC 時代,可惜在智慧型手機的行動時代上,卻錯失了良機,讓蘋果 iPhone 在智慧型手機市場上獨佔鼇頭。

微軟在第一任 CEO 兼創辦人比爾蓋茲於 2000 年卸任後,迎來了第二任 CEO 鮑爾默 (Steve Ballmer) 直至 2014 年,而微軟也就是在鮑爾默執掌的這 14 年間,錯失了智慧型手機的巨大發展機會,但 2014 年微軟第三任 CEO 納德拉上任之後,做出了二大變革,幫助微軟重返榮耀。

納德拉上任後做出的第一大變革,是讓 9 英吋以下的智慧型手機不收取 Windows 授權使用費,接著就是推出 Windows 10 的作業系統,並讓廣大用戶第一次「免費」的升級服務,這些舉動都讓大大提升了用戶對於微軟的熱情;而第二大變革,就是提出了「直衝雲端」的經營方針,大力發展微軟在 2008 年就已經發布的雲端運算服務 Azure,擱置多年的 Azure 計劃在納德拉手中重新的發揚光大。

雖然微軟錯過了參與智慧型手機時代的發展,但近幾年隨著深度學習、機器學習、邊緣運算、生成式 AI 等新興科技的革新,帶動了雲端市場的需求增長,也令雲端服務 Azure 成為了微軟的新增長引擎,雲端服務方面的營收增長又再次將微軟拉回了成長正軌,使微軟繼蘋果之後,成為美國第二間市值破 2 兆美元的公司。

一.微軟商業模式是什麼?

微軟擁有多元化的商業模式涵蓋辦公產品、Windows、遊戲 (Xbox)、搜索廣告 Bing、Surface 硬體、LinkedIn、Azure 雲端平台等,微軟也是全球最大的科技巨頭之一。

微軟是以 Windows 作業系統和 Microsoft Office 辦公軟體起家,但至 2019 年,微軟雲端部門的營收已正式超過了 Microsoft Office,成為微軟當前最主要的核心產品,而也是因為雲端部門的營收大幅增長,帶動了微軟營收 5 年複合增長率大幅提升至 15.8%,並拉升微軟市值突破 2 兆美元,成為繼蘋果之後第二間市值突破 2 兆美元之公司。

微軟市值與 5 年營收複合成長率
微軟市值與 5 年營收複合成長率 (CAGR) 圖片來源:OANDA

(註:查詢微軟市值、ROE、毛利率、盈利 (EPS)、營收等財報數據,可以使用 OADNA 美股財報數據庫:https://www./bvi-ft/lab-education/us-stock/msft/)

作為一家占主導地位的科技公司,微軟在商業模式上試圖不斷創新,並收購使其能夠快速進入新市場的公司,例如收購 LinkedIn 讓微軟能夠進入到社群媒體市場。

微軟近年最讓華爾街眼睛為之一亮的商業投資,是成為 OpenAI 的合作夥伴,微軟和 OpenAI 多年來密切合作,微軟 2019 年宣布向 OpenAI 投資 10 億美元,共同為 Azure 平台開發新技術,進一步擴大 OpenAI 的大規模 AI 能力,同時 OpenAI 同意將部分智慧財產授權給微軟,以利微軟將其商轉並銷售給合作夥伴,OpenAI 開發下一代運算硬體也能在 Azure 平台訓練 AI 模型。

微軟並在 2021 的 Ignite 大會中宣布推出 Azure OpenAI 服務,要在合法、安全的前提下,讓企業能更自由地使用 OpenAI 打造的超強自然語言生成預訓練模型 GPT-3 及其衍生模型,一改過去企業只能透過邀請制的方式在 Azure 認知服務 (Cognitive Services) 中使用 OpenAI API,來進行翻譯、程式碼生成和自動完成文章等任務。

而隨著 OpenAI 推出的 ChatGPT 軟體引爆了生成式 AI (Generative AI) 的浪潮,微軟也正繼續對專業超級運算系統加大投資和部署,以加速 OpenAI 的 AI 研究,並將 OpenAI 的 AI 系統與微軟產品結合,同時引進新類型的數位體驗,微軟 Azure 平台也將繼續做為 OpenAI 的獨家雲端供應商,為其研究、產品、API 服務等工作負載提供支援。

二.微軟主要產品線有哪些?

微軟的獲利來源主要分為三大類,分別為:生產力與商業流程部門 (Productivity and Business Progress)、智能雲 (Intelligence Cloud)、更多個人電腦部門 (More Personal Computing) 這三類

1.生產力與商業流程部門 (Productivity and Business Progress):

在微軟的生產力與商業流程部門營收分項中,產品包括有:面對企業的商業版 Office 產品、商業版 Office 365、商業版 Skype;以及面對消費者的一般版 Office 365、Skype、Outlook.com、Dynamics、LinkdIn、Teams。

Microsoft Office:Microsoft Office 相信是人們耳熟能詳的辦公軟體,要打一份文件、編制一份報表或是做一份簡報、報告,就經常使用到 Office 軟體諸如:Word、Excel、PowerPoint。

Outlook 郵件軟體:Outlook 可以協助收寄電子郵件、日曆、連絡人、工作及工作清單,並且可以在 Outlook 日曆上發送會議邀請,並附加會議提醒,也是辦公軟體中上相當好用的軟體。

Teams 通訊軟體:在辦公室工作德需求上,Office 與 Outlook 已是目前不可或缺的軟體,而在後疫情時代,人們還會常常需要遠端視訊會議,故為了尋求更穩定的通話及影像品質,許多企業也會使用 Teams。

2.智能雲部門 (Intelligence Cloud):

在微軟的智能雲部門營收分項中,產品包括有:Azure 雲端平台、伺服器軟體 Windows Server、SQL Server、Exchange Server、開發工具 Visual Studio、Github、企業和顧問服務 Premier Services、MCS。

在整體微軟的營收來源中,Azure 營收增長是華爾街分析師最為關注的焦點,故下面將重點介紹 Azure 雲端平台

Microsoft Azure 是微軟所打造的一個公有雲端服務平台,過去稱為 Windows Azure,而 Azure 一開始是以 IaaS 來提供基礎雲端服務,但現在 Azure 已經橫跨 IaaS 到 PaaS 甚至是 SaaS 的豐富雲端服務。

Azure可以讓公司的 IT 部門不用再煩惱伺服器的管理以及擴充,平台內建置了自動化即可擴充性服務,公司只需要建立一個自動化系統,有需要時再打開,這麼一來就能夠大大節省公司成本。

而 Azure 特色之一,就是有更快的部署次數,客戶端採用時間可以大幅縮短,開發資源庫也相當豐富,能大幅的降低應用程序生命周期成本,當客戶的伺服器有季節性的流量時,Azure 也可以針對不同的需求做調整。

以下進一步探討 Azure 具體的服務與功能:

(1) Azure提供的服務有哪些?

·基礎設施即服務 / IaaS ( Infrastructure as a Service ) :
當購買、安裝、設定及管理軟體 (包括作業系統、中介軟體與應用程式) 時,可由Azure 來管理基礎結構,相當節省時間也很方便。而IaaS 也可視公司或個人需求快速增加與減少,每個資源都是獨立服務元件。

·平台即服務 / PaaS ( Platform as a Service ) :
Azure 負責提供並管理大部分的基礎設施,讓使用者只需要負責管理自己的資料以及應用程式,把使用者從繁複的基礎設施管理解放出來,就可以專注在應用程式優化以及精進商業邏輯。

·軟體即服務 / SaaS ( Software as a Service ) :
Microsoft Azure 提供從硬體到上層應用程式一整套的服務,使用者可以直接透過 Azure 所提供的軟體,像是常見的線上郵件 Outlook 都是大眾平時都有在使用的 SaaS。

(2) Azure有哪些功能?

Azure 提供的服務從雲端運算、資料備份、資料庫到應用程式皆包含在內,而這些服務也是所有企業所需要的功能,以下分別介紹 Azure 常見的應用:

·Azure 電商工具:
Azure 可以快速開發電商網站所需功能,包含購物車、訂單管理、會員系統等,善用內建 Azure 網站分析,分析客戶購物行為。

·建置測試環境:
Azure 能建置開發測試環境或迅速復原環境,為程式開發建立 Windows 或 Linux 測試環境、支援常見程式、隨時調整測試數值。可線上管理專案,了解團隊狀況,隨時彈性擴充/縮減。

·Open Source多元支援:
支援多版本 PHP、MySQL,可直接將網站程式、靜態網頁佈署至 Azure,不再需要顧慮底層作業系統與伺服器建置,也不必操心資源配置、設定,可以專注於程式撰寫與資料庫連結。

·擴充主機規格:
利用 Azure 可以自由選擇作業系統,以任何程式語言開發,數分鐘內啟動主機,立即調整規格或擴充數量,不必長時間的建置流程。

·備份企業資料:
Azure 能夠整合現有 IT,讓儲存架構能最有效益,確保資料能順利備份與還原,而其成本也比自行部署來得低許多。

3.更多個人電腦部門 (More Personal Computing):

在微軟的更多個人電腦部門營收分項中,產品包括有:Windows、Surface 裝置、Xbox、遊戲、搜尋引擎 Bing。

·Windows:
Microsoft Windows 作業系統,是微軟以圖形使用者介面為主推出的一系列專有商業軟體作業系統,於 1985 年問世,目前至 2023 年微軟最新一代 Windows 作業系統已來到 Win 11。

·Surface:
Microsoft Surface 是微軟設計與製造的個人筆電裝置系列,包括二合一筆記本、平板電腦、筆記型電腦、一體機、手機及耳機,微軟筆電共分為四大系列 Surface Go、Surface Pro、Surface Book 以及 Surface Laptop。

·Xbox 與遊戲:
Xbox 是微軟創立的電子遊戲品牌,Xbox 旗下包括微軟開發的從第 6 到第 9 代的一系列電玩遊戲機,以及遊戲、串流服務,以及線上服務 Xbox Live。

·搜尋引擎 Bing:
Microsoft Bing 是一款由微軟公司推出的網路搜尋引擎,用來與 Google 搜尋作競爭,該服務起源於微軟以前的搜尋引擎:MSN Search,Windows Live Search 和後來的 Live Search,Bing 提供各種搜尋服務,以及翻譯和人工智慧產品 Bing Chat。

而隨著 OpenAI 引爆了生成式 AI (Generative AI) 風潮,2023 年 2 月 7 日微軟正式宣布將 OpenAI 語言模型整合進 New Bing 和 Microsoft Edge 瀏覽器中,整合後的聊天機器人稱之為 New Bing Chat,而截至 2023 年 3 月,該搜尋引擎的活躍使用者總數已達一億人次。

三.微軟競爭者有誰?

在軟體、雲端市場上,微軟的主要競爭對手就是其他科技巨頭,包括亞馬遜、Google、META 等,尤其是亞馬遜旗下的 AWS 與 Google 的 Google Cloud Platform (GCP) 與微軟的 Azure 在雲端市場上競爭最為激烈。

亞馬遜、微軟、Google 雖然在雲端市場彼此競爭,但各自旗下的產品,還是具有不同的優劣勢之分:

1.亞馬遜AWS 的優、劣勢:

亞馬遜的最大優勢在於在公有雲的市場上有主導的地位,第三方研究機構 Gartner 曾指出,在基礎架構即服務 (IaaS) 中,AWS 已經領先了 10 年之久。

AWS 最受歡迎的部分無疑是龐大的業務範圍,AWS 擁有數量龐大且不斷可以增長的可用服務,以及全球數據中心最全面的網路,Gartner 報告曾總結說:AWS 是最成熟的企業級提供程式,具有用於管理大量用戶和資源最深入的功能。

而 AWS 的最大弱點在於成本,儘管亞馬遜會定期的降低價格,但許多企業發現在服務上運行大量工作負載時,難以有效管控成本。

2. Microsoft Azure 的優、劣勢:

Azure 進入雲端市場較AWS晚了四年之久,但本質上採用本地軟體 (Windows Server,Office,SQL Server,Sharepoint,Dynamics Active Directory,.Net) 等,並將這些軟體用於雲端運算上,這使微軟有了一個打入雲端市場的起點。

Azure 成功的一個重要原因在於,許多企業都使用 Windows 和 Microsoft 軟體,而由於 Azure 與這些應用程式緊密結合,因此使用大量的 Microsoft 軟體,企業通常會發現轉換使用 Azure 會異常的簡單即方便,還可以建立客戶對 Microsoft 的忠誠度,此外,如果已經是 Microsoft 現有的企業客戶,則可以享受服務合約的大幅折扣。

另外一方面,儘管 Azure 是完整的企業雲端平台,但鑒於 Microsoft 悠久的歷史,故一些服務體驗對於舊客戶來說,是比預期上還要來得差,對於 ISV 合作夥伴生態系之間的技術支援、文件、培訓等問題之上。

3.Google Cloud Platform 的優、劣勢:

自從 Google 開發了 AWS 和 Azure 現在提供的 Kubernetes 標準以來,Google 在容器方面提供了強大的產品,而 GCP 專門從事大數據分析、機器學習之類的高計算產品,且提供了可觀的規模和負載平衡。

比較不利的是,Google 的在市佔率遠遠被前兩家拋在後面,也沒有全球數據中心、功能也沒有 AWS 和 Azure 這麼全面,但 GCP 也正在快速擴展中。

四.微軟未來成長曲線 (S curve) 在哪裡

目前微軟的巨大增長引擎,就是來自於雲端市場的 Azure 平台,Azure 在 2018 年至 2020 年間,營收平均年增率實現了 74.9% 的驚人增長,而也是這 3 年的時間裡,奠定了微軟在雲端市場市佔率的亞軍地位,緊追在 AWS 之後。

Azure 快速增長,且微軟正在加速將 OpenAI 的 ChatGPT 模型導入旗下產品,未來 Office 365 等產品將會 AI 化,微軟在 2023 年推進 AI 的發布,雖然一系列 AI 產品尚未實現實際的營收,但微軟已看到良好的初步跡象,如 Azure 的 OpenAI 用戶已達到 2500 位,AI 編程助手 Github Copilot 的企業和機構用戶數量也已超過 1 萬家。

此外,軟將在未來擴大 AI方面的資本支出 (CAPEX),未來微軟產品線的 AI 化將是公司的最大看點,微軟通過投資 OpenAI,將 ChatGPT 大行語言模型應用到微軟的商業和消費級產品中,這將加速微軟在 AI領域的突破和雲端業務的升級,相信微軟 AI 產品將在不遠的未來,成為微軟的新 S 成長曲線。

美股CFD投資教學

美股CFD

美股CFD(差價合約)是指以美股為標的的一種衍生金融工具。具有可使用槓桿以小博大,且可多空雙向交易等特點。

OANDA提供最高20倍槓桿、及800多種美股CFD商品,只要開立美股CFD帳戶就可以在MT5和fxTrade平台進行交易,還可以參加限時獎勵活動

另外,還為美股投資者準備了「中文版美股財報分析」「美股教學專欄」「美股財報數據庫」等教學內容和分析工具。

]]>
微軟市值與 5 年營收複合成長率 美股CFD
【美股公司分析】全球最大電商龍頭:亞馬遜 (Amazon) https://www./bvi-ft/lab-education/invest_us_stock/company-analysis_amazon Mon, 18 Sep 2023 12:53:06 +0000 https://www./bvi-ft/lab-education/?post_type=invest_us_stock&p=35869 【美股公司分析】全球最大電商龍頭:亞馬遜 (Amazon)
亞馬遜 (Amazon) ,股票代碼AMZN,成立於 1994 年,公司總部坐落於美國西雅圖,是全球最早開始經營電商的公司之一,而目前也已成為美國最大的網路電商公司,亞馬遜一開始只在網站上銷售書籍,但現在銷售範圍已擴及了到幾乎所有生活層面產品皆有販售,是全球商品品項最多的電商公司和全球第二大的網路巨頭,而在 2020 年 2 月,亞馬遜市值正式達到 1 兆美元,僅次於蘋果公司、微軟、Alphabet 旗下的 Google,為第四家市值破兆美元的美國上市公司。

而在電子商務起家的亞馬遜,由於上架的產品越來越多,故亞馬遜在 2000 年代成長非常快速,但這也導致了伺服器和資源管理成了很大的瓶頸,因此亞馬遜內部工程團隊設計出一軟體平台 Amazon Web Services (AWS) 來管理分散式、虛擬化伺服器與各類雲端資源,但後來亞馬遜發現其他網路公司有類似需求,因此在 2005 就開始與客戶簽約,對客戶提供此平台來管理雲端資源,後來終於在 2006 年將平台對外開放。

Amazon Web Services 在 2006 年開放後,深受許多小型公司和新創團隊青睞,看到亞馬遜雲端服務的成長,微軟和 Google 在 2008 年才個別推出 Windows Azure 與 Google AppEngine 與亞馬遜競爭,但即使面對到微軟與 Google 的競爭,亞馬遜仍憑藉著 AWS 的先行者優勢,至今仍高居全球雲端運算平台市占率龍頭。

1.亞馬遜的商業模式是什麼?

亞馬遜創辦人貝佐斯 (Jeff Bezos) 在創立亞馬遜時,借助了美國超市巨頭沃爾瑪 (Walmart) 的經驗,認識到零售業的世界最重要的事情,是優化有限的貨架空間,以滿足客戶的需求,但電商卻擁有無限的貨架空間,雖然亞馬遜沒有無限的資金來儲存地球上的每一個商品,也沒有無限大的倉庫,但在貨架的陳列上,卻是沒有限制,傳統零售商必須在有限的貨架空間內權衡利弊,但電商可以展示一頁又一頁的商品,而更多商品的邊際成本幾乎為零,亞馬遜不需要選擇儲存哪些商品,而是讓它的客戶來選擇,它將把各種商品添加到目錄中,衡量每件商品的網絡流量,並將看起來最有可能銷售的商品放入庫存。

換句話說,貝佐斯想建立一個無邊際的的沃爾瑪,通過消除地理限制,也包括消除本地經濟,以及增加搜索功能,增加搜索功能大有好處,因為當顧客發現的商品就越多,他們購買的商品就越多,這就是亞馬遜的商業模式。

進一步看,亞馬遜的商業模式還再細分成以下 3 大階段:

階段一:網路書局擊垮傳統出版業

貝佐斯早期創立亞馬遜時,即採用 B2C 的商業模式,即直接面向消費者銷售產品和服務,也就是通常所說的直接零售,是電子商務的操作形式之一,主要借助網路的便利優勢在線上展開銷售活動。

亞馬遜最早選擇在網路上銷售書籍、DVD、唱片等,當時貝佐斯建立的 B2C 模式就已經讓傳統圖書出版社感到非常大的壓力,因亞馬遜當時是建立一個網路上的虛擬書局,選擇廣泛、購物方便、價格低廉無疑成了亞馬遜的制勝法寶,使其短時間內便一躍成為了一個稱職的“網上中間商。

雖然 1993 年 IBM 也曾提出繞網路發展的戰略,率先引領了電商的發展,但是亞馬遜才是真正建構了完善的電商生態系,並逐漸走向成熟的企業。

階段二:B2C 電商購物中心交易平台

亞馬遜在建立虛擬書局、並開始販售其他更廣泛的產品之後,亞馬遜並沒有滿足於簡單的 B2C 商業模式,亞馬遜繼續拓展多角化經營,開始建立自己的倉儲物流體系,致力於將亞馬遜打造成大型網路購物中心,並開始嘗試向其他商家提供基礎設置與交易平台,確立了亞馬遜演化成為 B2C 電商購物中心交易平台的基礎。

階段三:AWS 雲端運算平台王者

亞馬遜 Amazon Web Services (AWS) 目前為全球市佔率最高的雲端運算平台,但 AWS 的建立過程,也是源自於巧合,因 AWS 原先創設的目的,只是要滿足亞馬遜內部的伺服器運算需求,但沒想到最後卻幫助亞馬遜成為了雲端平台的王者。

AWS 的開端要追溯回2000年,當時的亞馬遜想發展一個電子商務服務 Merchant.com,協助第三方供應商在亞馬遜的電子商務引擎上架設購物網站,所以亞馬遜需要有雲端基礎設施系統來支撐這樣的新服務,提供像是運算、儲存和資料庫的服務,面對這個內部需求,亞馬遜成立一個團隊,建立一套良好的應用程式界面 (Application Programming Interface, API),讓不同部門可以根據自身的需求額外開發出應用程式使用,這正是 AWS 的原型。

因應公司擴張,亞馬遜聘請了更多的軟體工程師,但是開發新服務的速度並沒有因此加快,團隊深入探討原因發現,每個專案各自為政,只根據專案需求建立自身的平台,沒有想過利用分享資源或規模經濟來加速專案進行,如果可以建立一套亞馬遜內部每個人都可以使用的公共雲端基礎設施系統,將可大幅提高資源的使用效率,在團隊的努力下,以原本的 API 為基礎,建立起供亞馬遜內部使用的雲端基礎設施系統,最終也是這個原型,幫助了 AWS。

2. 亞馬遜產品線有哪些?

亞馬遜公司按產品別區分下,共分為下列六項營收

(1) 自營電商:

亞馬遜以批發商的形式向賣家購買商品,成為自營電商。

(2) 第三方賣家服務:

亞馬遜提供第三方賣家倉儲、物流、維運分析等服務,並酌收一定的費用,第三方賣家透過這個服務可更加專注於銷售行為。

(3) 實體店家:

亞馬遜實體零售店舖的營收,補足電商在生鮮食品這塊的不足。

(4) 訂閱服務:

Amazon Prime 是亞馬遜提供的付費訂閱服務,會員用戶可以享受兩天內送達的免費快遞送貨服務、音樂和影片串流媒體服務,以及按月或按年收費的其他優惠。

(5) 其他 (含廣告):

其他營收中,廣告為主要組成項目,亞馬遜挾帶站內的廣告流量和高轉換率,提供電商投放廣告的服務,該廣告板塊持續擴大中 。

(6) 企業雲端 AWS 服務:

提供企業租用雲端運算服務器服務,響應全球企業雲端轉化的趨勢,且其利潤貢獻度最高,故目前已成為 Amazon 營收動能。

3. 亞馬遜競爭者有誰?

亞馬遜競爭對手包括有:Shopify、eBay、沃爾瑪 (Walmart)、Target 等,其中 Shopify 與 eBay 屬於線上電商,而沃爾瑪 (Walmart)、Target 則是線上電商與線下實體零售店皆有。

(1) Shopify:

Shopify 並非是電商網站,Shopify 是協助中、小型電商建站的電商平台,但在 Shopify 的協助下,中、小型電商業主們就能夠與亞馬遜進行競爭。

Shopify 平台提供一條龍的電子商務的建站服務,可以說是網站主機 (hosting provider)、網路商店建站軟體 (web store builder) 以及金流服務三位一體的服務平台。

目前全世界約有 140 萬以上的用戶使用 Shopify 自建電商網站服務,這個平台非常適用於中小企業架設官網,進而建立起自有的銷售管道並增加品牌知名度。

一般電商利用亞馬遜,主要是看上了流量大和銷售容易,但是對於如何打開商品知名度、建立自主性高的銷售管道,則中、小型電商的業主們通常會考慮使用 Shopify,以彌補亞馬遜在這方面的不足。

(2)ebay:

在北美市場裡,與亞馬遜直接競爭的大型電商平台是 eBay,eBay 成立於1995年,總部位於加州。

在 eBay 上,賣家上架欲販售的產品之後,買家就可以在 eBay 平台上搜尋並找到商品,eBay 賣家也提供與亞馬遜賣家類似的產品。

eBay 與亞馬炫最大的不同之處,在於 eBay 賣家可以拍賣產品,也可以設置固定價格,但亞馬遜不提供拍賣,故 eBay 特色就是一個大型拍賣場,而不單單只是電商平台,這讓 eBay 與亞馬遜相比,具有獨特的市場定位。

但近幾年來由於亞馬遜已形成規模經濟,且建置了完善的物流系統與 Prime 會員機制,故使得 eBay 的收入實際上已經開始下降,競爭力是遠遠落後亞馬遜。

(3)沃爾瑪:

沃爾瑪 (Walmart) 是亞馬遜在北美市場的另一個競爭對手,且是美國最老牌的零售公司之一,由 Sam Walton 於1962年在阿肯瑟州創立。

亞馬遜和沃爾瑪是美國最大的兩家零售商,長期相互競爭,兩者最大的差異是,沃爾瑪在「實體線下商店」占據主導地位,但亞馬遜在「線上電商」領先。

雖然沃爾瑪已經存在了 30 多年,但兩家公司現在都在爭奪同樣的顧客群眾,且亞馬遜與沃爾瑪在創新、數位服務、物流和可持續性等各個方面,都在近年展開激烈競爭。

截至 2022 年,沃爾瑪的營收高達 6112 億美元,比同年亞馬遜的5139億美元 (含 AWS 營收) 還要高出 973 億美元。

沃爾瑪 2023 年損益表

沃爾瑪 2023 年損益表 圖片來源:OANDA

亞馬遜 2022 年損益表

亞馬遜 2022 年損益表 圖片來源:OANDA (註:若要查詢亞馬遜毛利率、盈利 (EPS)、營收等財報數據,可以使用 OADNA 美股財報數據庫:https://www./bvi-ft/lab-education/us-stock/amzn/)

(4)Target:

Target 也是美國歷史悠久的實體零售公司,與沃爾瑪同於 1962 年成立,總部位於美國明尼蘇達州。

Target 與沃爾瑪和亞馬遜不同的是,Target 屬於百貨零售商,販售產品如消費性電子、電視、家具、美妝、個人護理、清潔、寵物用品、衣飾等。

Target 在競爭力上,目前也已無法與沃爾瑪和亞馬遜競爭,因為不夠大型、無法形成規模經濟,進而產生降低成本的效益,但 Target 擁有其他零售商沒有的忠誠追隨者,因販售的百貨品項眾多,這也使得 Target 在美國成為一個非常方便的購物場所。

Target 近年來也提供了當日送達、訂單自提和免下車提貨等服務,並加入了電商公司行列,但與亞馬遜相比,仍只佔據了一小部分市場份額。

4. 亞馬遜未來的成長曲線 (S curve) 在哪裡?

亞馬遜的 S 成長曲線仍舊是以雲端運算平台 AWS 為主,目前 AWS 是全球最全面、和最被廣泛採用的雲端平台,透過全球資料中心提供超過 200 項功能完整的服務,AWS 在全球擁有數百萬個客戶,包括成長最快的新創公司、大型企業以及政府機構,均透過使用 AWS 的雲端平台服務來降低成本、靈活反應,並加速創新步伐。

雖然亞馬遜 AWS 已問世 10 餘年,但營收增速即使是在經濟艱困、企業客戶縮減雲端支出的 2022、2023 年,但 AWS 仍是保持著雙位數的年增率成長,顯示企業客戶在縮減支出之際,但也無法縮減對於亞馬遜 AWS 的開支,反映出 AWS 對於企業來說,已經成為了不可或缺的剛性支出。

展望未來,在生成式 AI 的發展路徑上,AWS 也宣布推出自家大型語言模型和平台, AWS 發表的大型語言模型 Titan,可以支援兩大應用,第一是「文本生成」,可以用在原創部落格文章等應用,第二是「文本嵌入」,功能是將輸入的文章內容翻譯成編碼,協助優化模型。

除了模型以外,AWS 同步發表平台式服務「Bedrock」,能夠讓企業客戶以 Titan為基礎,去建立自家的AI應用程式,而且承諾這些餵給平台的數據只會用在這個單一的模型裡面,不會用來訓練Titan,避免讓競爭對手取得關鍵的資料。

AWS 在生成式 AI 的宏觀戰略,AWS 不是提供像 ChatGPT 這類的應用程式,而是提供 AI 工具給予企業和開發者,讓這些客戶能夠用最簡單的方式,來創造屬於自己的 AI 模型和應用程式。

AWS 想提供給客戶的是「站在巨人肩膀上」的感受, 優點就在於客戶不用自建伺服器,也能在保護個資的情況下快速客製化自己需要的 AI 應用,並且為客戶做到成本最小化的優化。

相信在生成式 AI 的引領下,加上 AWS 原先就具有的雲端運算優勢,AWS 將繼續成為亞馬遜的營收增長 S 曲線,甚至有望超越電商零售部門,成為亞馬遜最大的營收貢獻來源。

美股CFD投資教學

美股CFD

美股CFD(差價合約)是指以美股為標的的一種衍生金融工具。具有可使用槓桿以小博大,且可多空雙向交易等特點。

OANDA提供最高20倍槓桿、及800多種美股CFD商品,只要開立美股CFD帳戶就可以在MT5和fxTrade平台進行交易,還可以參加限時獎勵活動

另外,還為美股投資者準備了「中文版美股財報分析」「美股教學專欄」「美股財報數據庫」等教學內容和分析工具。

]]>
沃爾瑪 2023 年損益表 亞馬遜 2022 年損益表 美股CFD
Meta 2023年第2季財報 https://www./bvi-ft/lab-education/invest_us_stock/meta-financial_analysis-2023-q2 Mon, 18 Sep 2023 02:25:55 +0000 https://www./bvi-ft/lab-education/?post_type=invest_us_stock&p=36137 Meta 2023年第2季財報

前言

社交媒體和元宇宙巨頭Meta連續兩個季度繳出了亮眼的成績單後,隨著人工智慧(AI)成為市場焦點,投資人對Meta今年2023年第二季的財報極為關注,寄與厚望。接下來我們來解析Meta第二季度的季報,觀察AI是否能為Meta帶來新的機遇?

Meta Q2財報

Meta簡介

Meta Platforms, Inc.是美國一家經營社群網路服務、虛擬實境、元宇宙等產品的網際網路科技公司,旗下兩個運營部門:應用系列(Family of Apps,FoA)和元宇宙部門(Reality Labs,RL)。前者集結Facebook、WhatsApp、Instagram與Messenger等社交軟體,RL產品則包括Meta Quest虛擬實境設備,以及可通過Meta Quest Store獲得的軟體和內容,從而實現一系列社交體驗。公司最初的名字是TheFacebook.com,後簡化為Facebook,於2021年10月28日由祖克柏宣布改名為Meta。

股價走勢

Meta從今年至 7/26 (第二季報公布前夕)給了市場兩次驚豔的財報數據,股價飆漲達148%,遠勝於同期標普500指數的19%。在7/26盤後公告再度擊敗華爾街分析師的第二季財報和第三季財測後,股價隔日以4.4%跳空收漲。


圖:Meta 股價走勢(資料來源:Tradingview)

Meta現況

Meta本季營收為320億美元,高於市場預期的311.2億美元,較2022年度同期的288億美元成長11%,是2021年第四季以來首次重回雙位數增幅,主要是傳統廣告業務超預期的回暖、圖片分享平台IG和連續短片Reels功能的變現能力提高,加上將AI技術整合至廣告業務中,廣告投放更為精準。淨利77.9億美元,相當於EPS為2.98美元,雙雙優於分析師預期。

Meta營運狀況

Meta第二季廣告營收為315億美元,貢獻Meta 98%的收入,同比增長11.9%,增速大幅高於一季度的4.1%。不過旗下燒錢的元宇宙部門(RL)本季收入僅2.76億美元,較去年同期下降39%,虧損持續擴大,達到37億美元,高於去年同期的28億美元。

具體來看,Meta社群平台表現強勁,每月活躍用戶年增3%至30.3億人,每用戶平均收入(ARPU)為10.63美元,均優於市場預期。Reels每日在Facebook和Instagram的播放量達2000億次,在變現能力上,Reels年度營收運行率(annual revenue run rate)則是超過100億美元。

以區域來看,新增活躍用戶主要來自亞洲地區,美加地區相對穩定,歐洲反而有所下降。

MAU
參考資料:Meta官網

Meta與其他科技巨頭一樣,自去年秋天就啟動數輪裁員精簡人力、削減成本的措施,截至6月底止,員工人數年減14%至71,469人,預計樽節計畫將持續推行至2024年。此外,由於成本樽節,尤其是非AI伺服器以及專案和設備交貨延後,第二季資本支出僅63.54億美元,年減18%。

capital expenditures
參考資料:Meta官網

在2022年全球經濟的逆風下,Meta經歷了營收首次衰退的慘澹運營數據。然而隨著社群和廣告事業導入AI應用,優化廣告演算法,以及競爭對手TikTok在美深陷禁令後,Meta逐漸擺脫2022年的負面影響,營收重回雙位數的百分比增長。

CAGR
參考資料:https://www./bvi-ft/lab-education/us-stock/meta/

Meta Q2財報高層看法

Meta執行長祖克柏(Mark Zuckerberg)表示,公司第二季表現出色,旗下App用戶參與度踴躍。其中Facebook剛達到每日活躍用戶20億的里程碑,短影音功能Reels也正成功吸引廣告商目光。至於元宇宙業務方面,Meta財務長提出警示,預計今年負責元宇宙的 Reality Labs 部門虧損將會較去年擴大,2024年的營業虧損也較今年大幅增加。

執行長同時表示,Meta依然致力於元宇宙的發展,隨著短期內人工智能(AI)領域的投資持續進行,元宇宙將可發揮長期的影響力。從多方面來看,這兩個領域既是重疊也是互補。

Meta目前的產品藍圖有Llama 2大型語言模型、Threads、Reels以及籌劃中的AI產品,未來將陸續增添動能。此外,今年秋天VR頭戴裝置「Quest 3」將上市,祖克柏強調,Quest 3是Meta迄今為止最為強大的的頭戴裝置,也是AI和元宇宙方面的融合應用,將會是第一個主流,且價格親民的產品。

Meta未來展望

展望未來,Meta預計第三季營收將介於320~345億美元,高於市場預估的313億美元,年成長幅度至少15%。但需要關注的是,因訴訟費用,以及應對上半年裁員所需的遣散、重組等費用增加,Meta也同步上調今年的費用指引,從860~900億美元上修至880~910億美元。

2023年全年資本支出則較先前預估的300~330億美元下修,預期約270~300億美元,主要是因為節省非AI伺服器方面的支出,並將部分投資計劃延後至2024年進行。Meta表示,2024年資本支出將超過今年的水平,主要計畫在數據中心和伺服器方面進行更多投資,尤其是在AI相關工作方面的投資。

總結來說,Meta扭轉2022年的頹勢,連續三季發表令人驚艷的財報成績,受惠AI奏效,廣告業務有明顯的成長,昔日社交平台龍頭重回投資人眼中!隨著美國經濟持續回溫,活躍用戶程序增長,Reels變現功能提高,Meta的廣告事業有望維持雙位數的增幅,然而,未來仍須關注Meta的元宇宙發展,何時才能轉虧為盈。

Meta最新消息

Meta於7月初推出介面與推特十分相似的新社群軟體「Threads」,上線短短五天,註冊人數就突破1億人次,為成長最快的社群應用之一。然而,Threads的熱度近來明顯下降,不過一週,成長數、參與度、使用時間便大幅下滑。

美股CFD投資教學

美股CFD

美股CFD(差價合約)是指以美股為標的的一種衍生金融工具。具有可使用槓桿以小博大,且可多空雙向交易等特點。

OANDA提供最高20倍槓桿、及800多種美股CFD商品,只要開立美股CFD帳戶就可以在MT5和fxTrade平台進行交易,還可以參加限時獎勵活動

另外,還為美股投資者準備了「中文版美股財報分析」「美股教學專欄」「美股財報數據庫」等教學內容和分析工具。

]]>
Meta Q2財報 MAU CAGR 美股CFD
Google 2023年第2季財報 https://www./bvi-ft/lab-education/invest_us_stock/google-financial_analysis-2023-q2 Fri, 15 Sep 2023 02:01:14 +0000 https://www./bvi-ft/lab-education/?post_type=invest_us_stock&p=36100 Google 2023年第2季財報

前言

Google 於 7/25 公佈了最新的季度財報(8-k 報告),如同維持 Q1 財報的亮眼表現,Q2 的財報亦給出相當漂亮的成績,不論在最核心的搜尋業務,或是雲端以及廣告等營收表現均超乎市場預期,同時在今年五月的 Google I/O 2023 開發者大會上,Google 亦有新產品以及新技術問世,料想將成為 2023 下半年的主力發展重心。以下就讓我們帶大家剖析這次最新的Google 季報!

Google 季報

Google
公司展望
2023 Q2 財報表現優於預期,營收以及 EPS 均高於市場原先預估,而在搜尋、雲端(連兩季度獲利)以及廣告等核心業務上,亦有程度不一的上漲表現,市場持續期待 Google 在這一波 AI 潮流下能維持住 AI 霸主的地位。
股價走勢
自年初以來,Google 股價上漲約 49%,表現優於美國大盤 S&P 500(YTD 20%)、那斯達克指數(YTD 38%)以及道瓊工業指數(YTD 7%),於本次財報公佈後,盤後股價亦上漲約 8%。
營收 EPS
23Q2營收74.6B,YOY7.06%(22Q2:69.68B)預期72.82B,相差102.45%
23Q2營收
YOY7.06%
23Q2 EPS:1.44美元,YOY 19%(22Q2:1.21美元)預期1.34美元,相差107.46%
23Q2 EPS
YOY 19%
營收QOQ 淨利潤
營收QOQ 淨利潤
產品比重 其他重點數據
產品比重 其他重點數據

Google 簡介

Google 母公司 Alphabet(Alphabet Inc.,股票代號 GOOG、GOOGL),為 2015 年 10 月 2 日所成立的控股公司,總部位在美國加州,其成立目的在於「Google 透過組織重組方式,讓 Alphabet 成為所有子公司的母公司」,除了 Google 之外,Alphabet 旗下亦擁有 Calico、Chronicle、DeepMind、Jigsaw、Sidewalk Labs、Verily、Waymo 和 X 實驗室等子公司。Google 是全球搜尋引擎龍頭,曾獲選「最適合工作的企業」排行榜第一名,主要業務包含:網際網路搜尋、雲計算(Google Cloud)、廣告技術以及其他基於網際網路的產品與服務,其主要利潤來自於廣告服務(如 Youtube Ad),近年來積極涉足人工智慧 AI 領域。

股價走勢

自年初以來,Google 股價上漲約 49%,表現優於美國大盤 S&P 500(YTD 20%)、那斯達克指數(YTD 38%)以及道瓊工業指數(YTD 7%)。從下圖可以清楚看到,於 2023 年 2 月開始 Google 股價出現明顯漲勢並一路持續到最新財報公佈,主要上漲動力來自於市場熱烈追逐 AI 題材,同時 Google 在 AI 應用部分亦有突破性的進展,也反映在最新財報的相關數據上。

Google 股價走勢
圖:Google 股價走勢(資料來源:Tradingview)

Google Q2 財報

根據 Google 7/25 最新公布的 2023 Q2 財報,該季度營收為 746.04 億美元,較去年同期的 696.85 億美元上漲了 7%,同時優於市場預期的 728.2 億美元;該季度的淨利為183.68 億美元,較去年同期的 160.02 億美元上漲了 15%;該季度的稀釋後 EPS(Diluted EPS) 為 1.44 美元,較去年同期的 1.21 美元上漲了 19%,同時優於市場預期的 1.34 美元。綜上所述,最新財報反映出 Google 獲利與營收均優於華爾街預期,盤後 Google 股價上漲約 8%。

其他數據方面,Google 廣告營收為 581.43 億美元,較去年同期的 562.88 億美元上漲了 3%,同時優於市場預期的 574.5 億美元,其中 Youtube 廣告營收為 76.65 億美元(YOY 4%);Google 雲端營收為 80.31 億美元,較去年同期的 62.76 億美元上漲了 28%,同時優於市場預期的 78.7 億美元;Google 搜尋營收為 426.28 億美元(YOY 4.8%);新創事業 Other Bets(如 Waymo 自駕車事業)營收為 2.85 億美元(YOY 48%)。檢視財報數字,我們可以清楚看到,即便原先市場擔憂生成式 AI 可能打擊到 Google 搜尋——亦為 Google 的核心業務——但 Google 搜尋營收表現卻仍持續穩健成長,此外,在廣告收益部分亦有相當不錯的成績。

Google 現況

Google 營運狀況

檢視下圖,我們可以清楚看到不論在營業收益率、淨利率或毛利率等表現,均於 2021 年繳出近五年的最佳成績,雖然在 2022 出現滑落,但營收表現卻仍持續維持正成長,近五年 CAGR 為 19.9%,而盈利近五年 CAGR 為 29.9%、淨收益近五年 CAGR 為 18.2%,長期而言仍具有充沛的成長力道。

Google 營收與收益
圖:Google 營收與收益(圖片來源:OANDA

在股利分派方面,Google 近五年均無配息,主要仍專注在股價的成長動力。

Google 股利
圖:Google 股利(圖片來源:OANDA

Google Q2 財報高層看法

雖然本季 Google 並沒有提供營收指引,但我們還是能從電話會議中觀察到一些有用的資訊。在管理階層方面,Alphabet 宣布於今年 9 月 Alphabet/Google 財務長 Ruth Porat 將兼任新設投資長一職,主要將管理新創事業 Other Bets 的投資以及全球市場與社群的相關投資,而在電話會議上,Ruth Porat 表示 2023 Q2 的資本支出重心落在「伺服器」以及「AI 運算」,而展望 2023 下半年,將提高基礎技術設施的投資水平並預計 2024 年將維持增長,其發展主力也將持續聚焦 AI。

Google 未來展望

今年五月,Google 睽違三年再次舉行了 Google I/O 2023 開發者大會,我們能從會議中大抵嗅出 Google 未來的發展重心,其中 AI 相關應用將扮演重要角色,本次會議主要可整理出三大看點,分別條列如下:

●Google AI 聊天機器人升級
隨著 ChatGPT 的巨大成功,Google 也隨後推出自家的 AI 聊天機器人「Bard」,雖然在初次公開時發生出包,但在採用全新大型語言模型 PaLM 2 後,Bard 的效能將比前一代強大許多,包含了:可辨別語言擴及至 40 國語言(如中文、日文、韓語等)、機器人回應不僅限於文字更可以產出圖片(Bard 亦可分析理解圖片內容)、可結合 Google 其他功能(如 Google Maps、Google Docs、Google Sheets 以及 Gmail 等)、能整合多種熱門 APP(如 Spotify、Uber Eats 或 Tripadvisor 等)。

●全新大型語言模型 PaLM 2
Google 推出新一代大型語言模型「PaLM 2」,相較於前一代語言模型 PaLM 2 更加先進,主要擅於數學運算、軟體開發、語言翻譯推理和自然語言生成,能支援超過 100多種語言、20 多種程式語言,此外,PaLM 2 亦能看懂並生成影音內容。Google 目前超過 70 個產品團隊是使用 PaLM 2來建構產品。

●首支折疊式手機 Pixel Fold、平板 Pixel Tablet、輕旗艦手機 Pixel 7a
本次大會中,Google 公布多項硬體產品與軟體服務,其中最吸睛的莫過於三樣新產品:折疊式手機 Pixel Fold、平板 Pixel Tablet、輕旗艦手機 Pixel 7a。輕旗艦手機 Pixel 7a,為 Google 手機 7 系列入門款(售價新台幣 14,990 元),首款搭載了「人臉辨識」和「修復模糊」功能的 A 系列手機,所有鏡頭支援 4K 錄影;折疊式手機 Pixel Fold,為 Google 首支折疊式手機(售價約新台幣 55,099 元),主打市場上最薄的折疊式手機,還提供同步翻譯對話(雙螢幕上顯示即時翻譯結果);平板 Pixel Tablet,搭配 Tensor G2 與 Titan M2 晶片(售價約新台幣 15,320 元),更具備居家智慧家電控制功能。

Google 最新消息

AI 浪潮成為各家科技巨頭趨之若鶩的目標,Google 目前正研發測試能自動撰寫新聞的 AI 工具 Genesis,透過大量吸收時事資訊撰寫出新聞報導,同時還可以協助報導細節的查核以及確認,期望能成為記者的「小助手」; 另一方面,Google 可望於今年秋季發表第二代 Pixel Watch 智慧手錶,其最大亮點為:Pixel Watch 擁有更持久的續航力與更輕薄的重量,可能納入全新的 Fitbit Coach 應用程式,提供使用者更豐富的運動、健康偵測等功能。

美股CFD投資教學

美股CFD

美股CFD(差價合約)是指以美股為標的的一種衍生金融工具。具有可使用槓桿以小博大,且可多空雙向交易等特點。

OANDA提供最高20倍槓桿、及800多種美股CFD商品,只要開立美股CFD帳戶就可以在MT5和fxTrade平台進行交易,還可以參加限時獎勵活動

另外,還為美股投資者準備了「中文版美股財報分析」「美股教學專欄」「美股財報數據庫」等教學內容和分析工具。

]]>
Google 季報 23Q2營收 23Q2 EPS 營收QOQ 淨利潤 產品比重 其他重點數據 Google 股價走勢 Google 營收與收益 Google 股利 美股CFD
微軟(Microsoft) 2023年第2季財報 https://www./bvi-ft/lab-education/invest_us_stock/microsoft-financial_analysis-2023-q2 Wed, 13 Sep 2023 02:04:40 +0000 https://www./bvi-ft/lab-education/?post_type=invest_us_stock&p=36079 微軟(Microsoft) 2023年第2季財報

前言

微軟於 7/25 公佈了最新的季度財報(8-k 報告),雖然財報表現不俗並超乎市場原本預期,但相較同天公布財報的 Google 卻顯得平淡了些,其中被寄予厚望的 AI 卻也沒有顯著拉抬相關業務表現,如 Azure 營收增長便出現了放緩;此外,在投資人電話會議上,微軟管理層亦給出幾個往後方針。以下就讓我們帶大家剖析這次最新的微軟季報,以及今年的 Microsoft Build 2023 開發者大會亮點是什麼?微軟的下一步又在哪?

微軟

Microsoft
公司展望
2023 Q2 財報表現優於預期,營收以及 EPS 均高於市場原先預估,不過卻引發市場對於 AI 未來相關業務放緩的疑慮,此外,於電話會議中,微軟管理層亦給出相對保守的營收指引,同時也明確表示將繼續加大 AI 投資戰略。
股價走勢
自年初以來,微軟股價上漲約 40%,表現優於美國大盤 S&P 500(YTD 20%)、那斯達克指數(YTD 38%)以及道瓊工業指數(YTD 7%),惟於本次財報公佈後,盤後股價下跌約 4%。
營收 EPS
23Q2營收56.18B,YOY 8%(22Q2:51.86B)預期55.47B,相差101.3%
23Q2營收
YOY 8%
23Q2 EPS:2.69 美元,YOY 21%(22Q2:2.23美元)預期2.55美元,相差105.49%
23Q2 EPS
YOY 21%
營收QOQ 淨利潤
營收QOQ 淨利潤
產品比重 其他重點數據
產品比重 其他重點數據

Microsoft 簡介

微軟 Microsoft(Microsoft Corporation,股票代號為 MSFT)為 1975 年由比爾·蓋茲與保羅·艾倫創立的美國跨國科技公司,公司位在美國華盛頓州雷德蒙德(Redmond)總部,以個人電腦軟體佔據全球市場領導地位,其產品涵括個人至企業所使用的各種軟體產品與服務,與亞馬遜、蘋果、Google、Meta 並列為五大科技巨擘,公司市值於 2021 年首度突破 2 兆美金,成為繼蘋果之後第二家 2 兆美金市值的公司(預計可望於 2024 年突破 3 兆門檻)。

股價走勢

自年初以來,微軟股價上漲約 40%,表現優於美國大盤 S&P 500(YTD 20%)、那斯達克指數(YTD 38%)以及道瓊工業指數(YTD 7%)。從下圖可以清楚看到,受惠於 AI 題材,同時微軟亦宣布推出以 ChatGPT 為基礎的新版搜尋引擎 Bing 以及瀏覽器 Edge,積極挑戰網路搜尋市場(搜尋龍頭仍為 Google),其股價於 2023 年初拉出一波明顯漲幅,目前市場預估微軟市場最快應該於 2024 年初就可攻上 3 兆美元大關。

Microsoft 股價走勢
圖:Microsoft 股價走勢(資料來源:Tradingview)

Microsoft Q2 財報

根據微軟 Microsoft 7/25 最新公布的 2023 Q2 財報,該季度營收為 561.89 億美元,較去年同期的 518.65 億美元上漲了 8%,同時優於市場預期的 554.7 億美元;該季度的淨利為 200.81 億美元,較去年同期的 167.4 億美元上漲了 20%;該季度的稀釋後 EPS(Diluted EPS) 為 2.69 美元,較去年同期的 2.23 美元上漲了 21%,同時優於市場預期的 2.55 美元。

綜上所述,最新財報反映出微軟獲利與營收表現均優於市場原先預估,然而在電話會議上,針對下一季營收指引,微軟給出 538~548 億美元區間(中位數 543 億美元,成長率 8%),遜於 Refinitiv 普遍所預期的 549.4 億美元,盤後微軟股價下跌約 4%。

其他數據方面,智慧雲端業務(Intelligent Cloud)營收為 239.93 億美元,較去年同期的 208.04 億美元上漲了 15%,優於市場預期的 237.9 億美元;生產力和商業流程(Productivity and Business Processes)營收為 182.91 億美元,較去年同期的 166 億美元上漲了 10%,優於市場預期的 180.6 億美元;個人運算部門(More Personal Computing)營收為 139.05 億美元,較去年同期的 144.61 億美元下跌了 4%,優於市場預期的 135.8 億美元。

檢視財報數字,我們可以清楚看到,微軟主力的三大部門均繳出優於市場預期的成績,其中,雖然 Azure 營收年增率從去年同期的 40% 下滑至 26%,但仍優於市場預期的 25%,目前如高盛分析師 Kash Rangan 將微軟目標價上調至 400 美元,其他券商分析師亦有程度不一的向上調整。

Microsoft 現況

Microsoft 營運狀況

檢視下圖,我們可以清楚看到不論在營收、營業收益率、淨利率或毛利率等表現,微軟近五年來均呈現穩健成長,而 ROE(衡量公司財務品質指標)亦維持相當好的水準,近五年營收 CAGR 為 15.8%,而盈利近五年 CAGR 為 24.2%、淨收益近五年 CAGR 為 44.7%,長期而言仍具有充沛的成長力道。

Microsoft 營收與收益
圖:Microsoft 營收與收益(圖片來源:OANDA

除了營收表現外,在股利分派方面,微軟近幾年配息狀況穩定,近五年配息 CAGR 為 8%,惟考量股價因素,2022 年配息率為 25.4%,對投資者來說,應可多期待微軟股價的未來成長表現。


圖:Microsoft 股利(圖片來源:OANDA

Microsoft Q2 財報高層看法

雖然微軟 2023 Q2 財報表現優於市場預期,但在本次電話會議中所給出的相關營收指引,表明於第三季度恐有成長放緩的情形(如 Azure 雲業務),會中微軟財務長 Amy Hood 預估下一季度營收將落於 538~548 億美元區間(中位數 543 億美元,成長率 8%),遜於 Refinitiv 普遍所預期的 549.4 億美元,盤後微軟股價下跌約 4%。

除此之外,在電話會議中亦多次強調「AI」相關業務──光提及「AI」字眼就高達 80 次──微軟財務長 Amy Hood 表示為支持AI 平台需求,公司將加速投資雲端基礎建設,此外,微軟亦有意將 OpenAI 的最新語言模型 GPT-4 整合至大部分產品線(類似 ChatGPT 聊天機器人技術),產品包含:Office、Windows、Azure 和 Bing 搜尋引擎等,同時,也冀望 AI 人工助手 Copilot 成為微軟最快突破百億美元收入的產品。

Microsoft 未來展望

今年五月,微軟舉行了 Microsoft Build 2023 開發者大會,我們能從會議中大抵嗅出微軟未來的發展重心,本次會議以「AI」作為溝通主軸,同時發布超過 50 多項新功能與產品,以下幫大家整理出三大看點:

●AI 擴充套件生態系成形
為了使用者更好的 AI 應用體驗,微軟宣布將與 OpenAI 的 ChatGPT 採取相同的擴充套件標準,使 ChatGPT 與 Microsoft Copilot 所提供的服務具備互通性,其中可銜接擴充套件包含 ChatGPT、Bing、Dynamics 365 Copilot 與 Microsoft 365 Copilot 等。此外,備受關注的 Bing 搜尋引擎,亦將增加擴充套件支援,除了先前宣布的 OpenTable 與 Wolfram Alpha 擴充套件,Bing 生態系中預計納入如 Instacart、Kayak、Klarna、Redfin、Zillow 以及其他等許多擴充套件。

●Bing 將攜手 ChatGPT 成為預設搜尋引擎
生成式 AI 機器人 ChatGPT 的應用將向前一大步,Bing 將登錄 ChatGPT 成為預設搜尋引擎,預料隨著 Bing 的導入將有效提高搜尋引擎的受歡迎程度,同時也成為 ChatGPT 的嶄新功能。

●AI 人工助手 Windows Copilot
Windows Copilot 是什麼?簡單來說,就是把生成式 AI 聊天助手「Copilot」與 Windows 系統進行融合,使用者可以與 Windows Copilot 進行相關互動,如發問、聊天或是直接幫你控制電腦功能等。根據最新消息,Windows Copilot 將在今年 6 月展開公測,並預計於 11 月推送更新給所有的 Windows 11 使用者。

Microsoft 最新消息

最後,除了 AI 市場外,微軟亦十分關注個人 PC 市場,雖然近年來面臨個人 PC 需求放緩情形,但本次財報仍給出不錯的表現──個人運算部門(More Personal Computing)營收為 139.05 億美元,YOY 下跌 4% 但優於市場預期的 135.8 億美元──展望未來,微軟收購暴雪(ATVI)交易案於今年 7/11 贏得美國法院批准,可望成為有史以來遊戲產業最大的併購案,若順利推動,將有助於微軟在手機遊戲產業上取得跳躍性的業績增長。

美股CFD投資教學

美股CFD

美股CFD(差價合約)是指以美股為標的的一種衍生金融工具。具有可使用槓桿以小博大,且可多空雙向交易等特點。

OANDA提供最高20倍槓桿、及800多種美股CFD商品,只要開立美股CFD帳戶就可以在MT5和fxTrade平台進行交易,還可以參加限時獎勵活動

另外,還為美股投資者準備了「中文版美股財報分析」「美股教學專欄」「美股財報數據庫」等教學內容和分析工具。

]]>
微軟 23Q2營收 23Q2 EPS 營收QOQ 淨利潤 產品比重 其他重點數據 Microsoft 股價走勢 Microsoft 營收與收益 美股CFD
【美股公司分析】全球最大數位廣告龍頭:Google https://www./bvi-ft/lab-education/invest_us_stock/company-analysis_google Sun, 03 Sep 2023 13:31:42 +0000 https://www./bvi-ft/lab-education/?post_type=invest_us_stock&p=35860 【美股公司分析】全球最大數位廣告龍頭:Google
Google谷歌(股票代碼GOOG)母公司為 Alphabet,而 Alphabet 旗下子公司還包括Access,Calico,CapitalG,GV,Nest,Verily,Waymo和X.,但最主要的核心部門還是全球最大搜尋引擎Google。

Google 創辦人是 Larry Page 與 Sergey Brin,而 Google 的發展史要從 1995 年的史丹佛大學 (Stanford University) 開始說起,當年 Larry Page 正考慮到史丹佛大學攻讀研究所,而 Sergey Brin 是該所的學生,負責帶 Larry 認識校園環境。

不久後,Larry Page 與 Sergey Brin 合作創立了 Google,而「Google」是改拼自某個數學運算式,該運算式的意思是 1 後面加上 100 個零。之所以選用這個名字,是因為這個名字最能正確反映出 Larry 與 Sergey 的使命:「匯整全球資訊,供大眾使用,使人人受惠。」

在接下來的幾年內,Google 不只吸引學術圈注意,也激起矽谷投資者的興趣。1998 年 8 月,Sun 的聯合創辦人 Andy Bechtolsheim 開給 Larry 和 Sergey 一張 $10 萬美元的支票,Google Inc. 就此成立,有了這筆投資,Larry 和 Sergey 這個新創團隊從宿舍搬到了第一間辦公室,也就是加州門洛帕克郊區的一間車庫,幾台笨重的桌上型電腦、一張乒乓球桌和淺藍色地毯,這就是 Google 員工早期的辦公環境,而這也是 Google 凡事都秉持著色彩繽紛原則的原因,這項傳統延續至今。

從草創時期開始,Google 就是個顛覆傳統的公司,舉例來說,Google 最初的伺服器是用樂高積木製成的,而持續尋求更好的答案一直是 Google 的經營理念,目前,Google 有 6 萬名以上的員工分佈於 50 個不同的國家/地區,並擁有多款成功的數位產品,包括 YouTube、Android、Gmail、Google 搜尋等,使用者高達數十億人,遍及全球。

時至今日,Google 已成為網路產業的龍頭,並陸續收購Android、YouTube等其他作業系統和網路平台,並致力發展機器學習、深度學習的人工智慧技術。

1.Google商業模式是什麼?

Google 的商業模式,主要依靠提供網際網路搜尋引擎 ( Google搜尋)、雲端運算 (Gmail、雲端硬碟)、廣告投放 (AdWords )等服務,舉例來說,Google搜尋現在已經是全球使用率最高的搜尋引擎,搜尋次數每秒超過4萬次,每天約35億次,每年約1.2兆次。

Google 主要獲利來源是以線上廣告為主,透過提供用戶最好的廣告體驗,並根據用戶的使用習慣,播放用戶可能感興趣的廣告;另一方面,針對廣告主,Google也提供專門的後台統計資料,讓廣告主可以更精確地了解他們的受眾群,除此之外,Google也幫助公司提升知名度,這也是一種增加品牌認知度的業務之一。

而近年來,Google 雲端平台 Google Cloud Platform (GCP) 已成為最新的營收增長引擎,GCP 除了提供管理工具外,還提供了一系列模組化雲服務,包括:雲端運算、資料儲存、資料分析及機器學習等。透過這些雲端伺服器服務,將軟硬體資源放到網際網路上後,使用者只需透過網路,就可以從任何位置存取使用,不受營業時間及空間場所限制。

2. Google 主要產品線:Google 服務、Google Cloud Platform

Google 主要產品分為「Google服務」、「Google Cloud」兩個部份,Google服務是 Google 公司的基礎核心業務,而 Google Cloud 則在近年來成為最新的營收增長引擎。

(1) Google 服務:

Google服務的核心產品和平台包括Android 系統、瀏覽器 Chrome、硬體設備、Gmail、Google雲端硬碟、Google地圖、Google相片、Google播客、Google搜尋和 YouTube、廣告等,相信以上的服務每個人應該都很熟悉,甚至每天都一定會使用到,Google官方也表示使用者還在不斷增長。

近年來Google持續投資、研發 Android 系統、Chrome 瀏覽器,推出相關的硬體設備,Pixel系列手機、Fitbit Charge 健康健身追蹤器、帶有 Google TV 的 Chromecast、Google Nest Cams 智慧家庭攝影機等,這些設備也結合了人工智慧,Google除了有研發技術能力、還擁有龐大的數據庫作為基礎,能創造更方便、更有幫助的產品。

Google 服務主要透過在 Google 搜尋、YouTube 和其他平台上展示相關的廣告來產生收入,廣告會以視頻、文字、圖像的方式呈現,Google 搜尋就會看到圖片與文字的廣告、YouTube上會看到影片的廣告,Google也會依據使用者搜尋過什麼來配對合適的廣告,如果不喜歡看到的廣告,也可以自行移除並回報搜尋引擎。

值得一提的是,Google 是在2006年收購 YouTube,而 YouTube 目前也已成為目前全球最大的影音平台,使用者人數已經超過 15 億,是全球使用網路人數的三分之一,Google搜尋與YouTube不只提供服務,也衍伸出許多職業,像是部落格、YouTuber等。

(2)Google Cloud Platform:

Google Cloud Platform (GCP) 雲端部門主要專注於資訊安全、數據管理、分析和人工智慧相關應用,有個人版或企業級的雲端服務,而 Google 的雲端服務通常以訂閱的方式產生收入,以每月、每年計費。

Google Cloud Platform 提供的雲端平台服務,包含運算 (Google Kubernetes Engine)、資料分析 (Cloud Dataflow)、資料儲存 (Cloud Storage)、機器學習 (Cloud Machine Learning Engine) 等。

另外,Google Workspace 更提供許多線上協作工具、包括 Gmail、Docs、Drive、Calendar、Meet 等應用,這些企業版工具擁有比個人版更多的功能。

總結來說,Google的產品優勢在於,只要網路存在的一天,Google的產品就會持續被使用,尤其是Google搜尋引擎、YouTube、Google Map,這三樣產品在短期內很難被取代,需要什麼資料,去Google一下就有了,想去哪裡,打開Google地圖輸入地址就可以。

並且 Google已支援全球103種主流語言,基本上覆蓋了全球人口,據 Google 官方的數據揭露,使用 Google 搜尋引擎的使用者 50% 使用英文,50% 的使用者則習慣使用自己的母語,等於Google目前擁有全球最多的資料,這對於人工智慧、機器學習、資料分析都是非常有利的。

3. Google 競爭者有誰?

Google 競爭者包括微軟、亞馬遜、Facebook 等美國科技巨頭,其中競爭最激烈的即為 Facebook,因 Facebook 是在 Google 的核心業務數位廣告市場來與 Google 劇烈競爭。

微軟與亞馬遜也是 Google 的競爭對手,但主要是在雲端業務市場分別以 Azure、AWS 與 Google 的 Google Cloud Platform 作競爭,並非是 Google 的核心本業數位廣告市場。

而以獲利能力來看,事實上 Google 的獲利能力是遠好於 Facebook,例如盈利 5 年複合成長率 (CAGR) 高達了 29.9%,大幅優於 Facebook 的 3.8%,除了因為 Google 盈利還納入了 GCP 部門以外,主要也是因為 Google 在搜尋、YouTube 等產品上具有強大的廣告定價權。

Google 盈利 5 年 CAGR
Google 盈利 5 年 CAGR 圖片來源:OANDA

Google  盈利 5 年 CAGR
臉書(META) 盈利 5 年 CAGR 圖片來源:OANDA

(註:查詢 Google 毛利率、盈利 (EPS)、營收等財報數據,可以使用 OADNA 美股財報數據庫:https://www./bvi-ft/lab-education/us-stock/goog/)

4. Google未來的成長曲線 (S curve) 在哪裡?

Google 的核心本業是數位廣告,但未來的成長曲線則是在雲端市場,也就是 Google 當前營收增長速度最快的 Google Cloud Platform (GCP)。

GCP 產品包括管理工具,還提供了一系列模組化雲服務,包括:雲端運算、資料儲存、資料分析及機器學習等。透過這些雲端伺服器服務,將軟硬體資源放到網際網路上後,使用者只需透過網路,就可以從任何位置存取使用,不受營業時間及空間場所限制。

目前全球雲端服務供應商 (CSP) 包括微軟的 Azure、亞馬遜 AWS 和 Google 的 GCP,三者共擁有全球超過 6 成以上的市佔率,根據 Statista 2023 年 6 月數據顯示,雖然亞馬遜 AWS 高居龍頭有著 32% 的市占率,微軟 Azure 23% 緊追其後,GCP 市占率僅約 10%,但 Google Cloud 的增長速度卻是相當亮眼。

亞馬遜 AWS 因為先行者優勢,所以在市占率上打下了很好的基礎,但 Google Cloud 在營收增長上展現出驚人的速度,截至 2023 年第一季最新財報,龍頭 AWS 年增長 16% 共 213億美元,增長出現顯著放緩,但 Google 的 GCP 卻是繼續年增 28% 至 74.5 億美元,Azure 也有 27% 的年增率,增長速度相當強勁,這顯示了 AWS 的市占率正在高速被 GCP 與 Azure 所侵蝕。

展望未來,Google 仍然持續對 GCP 業務進行高度的資本支出投資,尤其在 Generative AI 的劃時代革命下,Google 2023 全年資本支出總額將會高於 2022 全年,且強調將會持續投資於人工智慧 ,大幅增加技術基礎設施的投資,幫助 GCP 繼續成為 Google 的增長曲線,鞏固 Google 的網路霸主地位。

美股CFD投資教學

美股CFD

美股CFD(差價合約)是指以美股為標的的一種衍生金融工具。具有可使用槓桿以小博大,且可多空雙向交易等特點。

OANDA提供最高20倍槓桿、及800多種美股CFD商品,只要開立美股CFD帳戶就可以在MT5和fxTrade平台進行交易,還可以參加限時獎勵活動

另外,還為美股投資者準備了「中文版美股財報分析」「美股教學專欄」「美股財報數據庫」等教學內容和分析工具。

]]>
Google 盈利 5 年 CAGR Google 盈利 5 年 CAGR 美股CFD